這是一部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討機械化生產(chǎn)時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顛覆了鄙視體力勞動者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本書作者是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摩托車修理工。他對現(xiàn)代的工作場所進行控訴,細數(shù)它讓我們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種種罪行,令人震撼。在書中,作者描述了教育體制如何摧殘我們的天性,并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認為,大學是一張通往廣闊未來的門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學習的天賦,愿意將時間花在鉆研學問上,那么,就帶著工匠精神去上大學,深入地學習。如果你對上大學沒有興趣,那你要知道,要過上體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經(jīng)歷那些磨難。即使你必須要上大學,也可以在暑假期間再學習一門手藝。你應該成為一位獨立的工匠,而不是一個待在格子間里、在信息系統(tǒng)前軟弱無力的、或低級別的“創(chuàng)造者”。 作者簡介: 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 不到14歲就在社區(qū)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 大學畢業(yè)后繼續(xù)電工的生活。后來因為對哲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 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后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目錄: 中文自序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 序言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第1章手藝人的實用藝術 ◆手藝人的滿足感 ◆體力勞動也需要智慧 ◆藝術、手工藝與流水線 ◆工作的未來是重回過去 第2章動手與動腦 ◆藍領工作的退化 ◆白領工作的窘境 ◆人人都是愛因斯坦 ◆工匠的淡泊 第3章做自己物品的主人 ◆摩托車這頭蠻驢 ◆失蹤的機油尺與傻瓜報警燈中文自序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 序言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第1章手藝人的實用藝術 ◆手藝人的滿足感 ◆體力勞動也需要智慧 ◆藝術、手工藝與流水線 ◆工作的未來是重回過去 第2章動手與動腦 ◆藍領工作的退化 ◆白領工作的窘境 ◆人人都是愛因斯坦 ◆工匠的淡泊 第3章做自己物品的主人 ◆摩托車這頭蠻驢 ◆失蹤的機油尺與傻瓜報警燈 ◆主體性與自主性 ◆貝蒂妙廚巡航摩托車 ◆被替代的主體性 第4章黑手的教育 ◆想要當學徒 ◆弦論 ◆良師益友 ◆診斷與鑒定 ◆積極投入 ◆突破自我 ◆把笨蛋行為當作理想 第5章從業(yè)余到專業(yè) ◆摩托車古董收藏家 ◆開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填寫維修單 ◆抓狂、本田馬格納與形而上學 第6章格子間的矛盾 ◆索引與摘要 ◆不負責任的學問 ◆為什么要讀大學 ◆團隊合作與企業(yè)文化 ◆工作群體≠團隊 第7章邊做邊想 ◆歐姆定律與泥濘的靴子 ◆消防員和國際象棋大師的隱性知識 ◆測試程序與經(jīng)驗判斷 ◆誰來編寫維修手冊 第8章工作、休閑與全心投入 ◆改裝店的行規(guī) ◆化解工作與休閑的緊張關系 ◆快樂如豬嬉泥漿 結語合作與獨立自主 ◆平等是一種貴族理想 ◆失敗很重要 ◆共同世界里的個體主體性在臺北誠品書店的暢銷書柜上看到這本書,一開始以為是與機械修理有關的書,由于題目很吸引人,便信手翻閱起來。作者是政治哲學博士,曾經(jīng)應聘一家咨詢公司主管,但不到5個月就辭職,然后開了一家小型的摩托車修理鋪。本書是在他個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寫成的,富有哲理。他之所以離開這個“不適合于一個自由的人”工作的地方,是因為他想擺脫這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回到一個與物質世界緊密相連的、腳踏實地的真實世界。這本書出版不久就登上當年《紐約時報》最佳非虛構類圖書榜。它之所以深受歡迎,是因為它顛覆了鄙視勞力者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吳建中上海圖書館館長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顯然是自《美國精神的封閉》(TheClosingoftheAmericanMind)之后最令人信服的論述。克勞福德對現(xiàn)代的工作場所進行控訴,細數(shù)它讓我們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種種罪行,令人震撼。同《能干的法貝爾》(Homofaber)一樣,他在書中描述了教育體制如何摧殘我們的天性;但更勝一籌的一點在于,克勞福德在書中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思想將長存。 里翰.薩拉姆(ReihanSalam),《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雜志副主編在臺北誠品書店的暢銷書柜上看到這本書,一開始以為是與機械修理有關的書,由于題目很吸引人,便信手翻閱起來。作者是政治哲學博士,曾經(jīng)應聘一家咨詢公司主管,但不到5個月就辭職,然后開了一家小型的摩托車修理鋪。本書是在他個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寫成的,富有哲理。他之所以離開這個“不適合于一個自由的人”工作的地方,是因為他想擺脫這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回到一個與物質世界緊密相連的、腳踏實地的真實世界。這本書出版不久就登上當年《紐約時報》最佳非虛構類圖書榜。它之所以深受歡迎,是因為它顛覆了鄙視勞力者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吳建中上海圖書館館長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顯然是自《美國精神的封閉》(TheClosingoftheAmericanMind)之后最令人信服的論述。克勞福德對現(xiàn)代的工作場所進行控訴,細數(shù)它讓我們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種種罪行,令人震撼。同《能干的法貝爾》(Homofaber)一樣,他在書中描述了教育體制如何摧殘我們的天性;但更勝一籌的一點在于,克勞福德在書中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這本書的思想將長存。 里翰.薩拉姆(ReihanSalam),《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雜志副主編 馬修.克勞福德這本書令人叫絕,深入分析了實踐活動的真實狀況,由此探討修理工的道德觀和形而上學。書中既有審視和反省,也擺出了各種證據(jù),相輔相成,完美地結合,讓人欲罷不能。 哈維.曼斯菲爾德(HarveyMansfield),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 馬修.克勞福德寫了一本豪邁勇敢的書,不可不看。《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通過強有力的例子,證實了手工藝業(yè)不朽的價值。有別于那些被視為傳統(tǒng)智慧的科技術語,該書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指明了另一條道路,那就是重新與物質世界建立起深入的、必要的聯(lián)系。關心人類工作未來發(fā)展的人絕對不能錯過該書。 杰克遜.利爾斯(JacksonLears),《拉里坦》(Raritan)季刊主編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短小精悍,探討了什么叫卓越,讓我們看到了當代美國人對卓越的忽視。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紐約時報書評》 有力地闡述了需要動手的技術工作的特殊價值。 《華爾街日報》 出版季中的一匹黑馬……本書充分證實,不管是建房子還是修理漏水的廁所,懂得如何制作和修理東西通常遠比沒有任何實際技能的“知識工人”更加有用。 《波士頓環(huán)球報》 人們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需求與回報心生不滿,這種不滿已漸呈星火燎原之勢,克勞福德的書就像是一場及時雨。 《紐約客》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可能會顛覆人們關于勞動的偏見,讓你重新反思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或者你如何度過周末)……本書不僅充滿熱情,同時也意義深遠。 克里斯托弗.謝伊(ChristopherShea)《華盛頓郵報》 克勞福德的文字相當直白明了……雖然最近的媒體報導已經(jīng)讓《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一書炙手可熱,但現(xiàn)在我們的文化的確需要這本書。 蘇珊.索爾特.雷諾茲(SusanSalterReynolds),《洛杉磯時報》 充滿驚喜的巨作。 《達拉斯晨報》 克勞福德在辯論中借用了大量他人的智慧。他對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加以詮釋,并運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廣泛進行注釋。同羅伯特.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克勞福德的書也揭示了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做這些工作,以及為什么工作的方式非常重要。 《時代周刊》 我閱讀過的書中最為勵志的一本。 《Slate雜志》 對工匠工作最有力的支持……相比有關青年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其他書籍,本書有理有據(jù),文字也更加優(yōu)美。 加拿大《國家郵報》 克勞福德在《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里著眼的是大問題,探討的是國家文化逐漸開始對體力勞動不屑一顧,喪失了過上幸福生活必需的部分要素。 尼利.塔克(NeelyTucker),《華盛頓郵報》 激動人心。 《紐約雜志》(NewYorkMagazine)認同矩陣(ApprovalMatrix)專欄 克勞福德的文字條理清晰,毫不矯揉造作,雖語帶諷刺但態(tài)度謙遜有禮,這也讓《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成為了新一代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同波西格一樣,克勞福德在談論哲學時絲毫不死板教條。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 隨著繁榮發(fā)展時期內(nèi)的眾多價值觀逐漸崩塌,成百上千的工作逐漸消失,《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也許來得正是時候。 《新聞周刊》(Newsweek) 在《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這本才氣橫溢的新書中,克勞福德從哲學的角度給大家展現(xiàn)了如何來選擇行業(yè)。當代文化對體力勞動百般不屑,但本書對這種價值觀進行了強勁有力的抨擊。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學者,他放棄了白領工作,開設了一家摩托車修理店。在這本鼓舞人心的書中,他大膽地向當今美國有關工作意義的觀念發(fā)起了挑戰(zhàn)。 《達拉斯晨報》 強勁有力地闡述了體力勞動的價值。 馬修.巴特斯(MatthewBattles),《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出版短短3天,《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就一躍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第23位。在接下來的三周內(nèi),它又連續(xù)重印5次。在《紐約時報雜志》發(fā)表5000字的摘要后,讀者們在該報網(wǎng)站上留言評論稱:“毫無疑問,這是我在13年看過最出色的文章。謝謝!薄斑@是一篇發(fā)人深思的好文章。讀時百味雜陳。有高興、羨慕、妒忌、認同感、還有無力感!边有評論稱:“你難以想象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有何等重要的意義。我希望它能代表某種思想轉變的開始。”也許美國人已經(jīng)找到他們的指路明燈。 《金融時報》 要說探討工作的動腦和動手這兩個方面,克勞福德是最合適的人選,這點絕無夸張……書中蘊含著重要的真理。至少人們應該去想想,不要去湮滅在無形的辦公室工作中,而是去掌握某種手工技巧。這樣可以讓人過上經(jīng)濟上更富足、更為豐富、而且更加充實的生活。 喬治.卉斯托克(GeorgeWhisstock),《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在《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一書中,既有精彩的回憶,又有哲學方面的探討,對如何理解和創(chuàng)造工作的價值進行了分析。這兩個方面得到了獨一無二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克勞福德徹底顛覆了職場,激發(fā)了讀者思考自己每周5天每天8個小時的人生的價值所在。 讀者Zocolo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就獨立思考、自立和動手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精彩的分析和探討……獨立的手工技能可以同時讓人用腦和用手,現(xiàn)在正是開始重新學習這些技能的時候。 Newsweek.com 精彩且頗具影響力的分析……激發(fā)社會進行批判,激勵個人進行反思…… 《圖書館期刊》(LibraryJournal) 作者克勞福德既是哲學家,又是摩托車修理店店主。他在這本‘動手能力’的頌歌中對制造和修理物品的能力加以贊美……作者使用機智幽默的文字,介紹了自己作為手藝人和摩托車修理店店主的經(jīng)歷,并且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哲學思想。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Weekly)重點書評 多年來我讀過最出色的一本書。對現(xiàn)代教育、工作和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探討。 馬修.德安科納(Matthewd’Ancona),《每日電訊報》 大師級的作品 《經(jīng)濟學人》 非常有趣,文字簡單但意義深遠……克勞福德同時也充分展現(xiàn)了‘爆粗口’的精彩運用…… 《摩托車世界》(CycleWorld) 我們應該過什么樣的人生?孩子們應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經(jīng)濟應該怎樣來運行?這些哲學問題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書中既有豐富有趣的故事,也有發(fā)人深思的真知灼見,還有幽默風趣的文字。這是一本具有重要意義的書籍,讀時讓人沉醉其中,讀后讓人念念難忘。 路易.德.伯尼埃爾(LouisdeBernières)《泰晤士報》 一本充滿力量的新書。 大衛(wèi).威利茨(DavidWilletts),英國高等教育大臣,《每日電訊報》 這是新一代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讓數(shù)百萬在工作中感覺身猶在神已遠的人深有共鳴。 《金融時報》 簡單精煉、引人入勝、發(fā)人深思。 《衛(wèi)報》 本書是美國的暢銷書,但其對‘后工業(yè)時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也完全符合英國的情況……書中對偶像崇拜的反對、洋溢著的自信、以及不動聲色的幽默,都會讓人樂在其中。 《每日電訊報》 恰如及時雨,極具信服力。 《泰晤士報》 盡管本書針對的是美國的情況,但英國的情況與書中描述的一切幾乎完全一樣。 伊恩.杰克(IanJack),《衛(wèi)報》 文字意蘊深厚。 菲利普.布朗德(PhillipBlond),著有《紅色保守黨》(RedTory)一書 一鳴驚人……觸動人心,迅速成為全美暢銷書籍,引起廣泛的關注。 《紐約時報》 文字雖少,但親切動人,富含真理……句句深得我心。 萊昂內(nèi)爾.施賴弗(LionelShriver) 文字優(yōu)雅,幽默風趣 英國《泰晤士報》 該書雖然短小,但震撼人心,值得廣泛進行討論。 《蘇格蘭前鋒報》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 如果想買一臺狀況良好的二手機床,你可以與諾埃爾.登普西聯(lián)系,他是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的一位經(jīng)銷商。諾埃爾雜亂的倉庫里堆滿了金屬車床、銑床和臺鋸,其中大多數(shù)是從學校里流出來的。當然,你也可以求助eBay,那上面也有不少來自學校的此類設備。這些東西大多已經(jīng)在二手市場兜兜轉轉了近15年,自20世紀90年代起,教育者開始致力于將學生打造為“知識工人”,工藝課因而逐漸過時。 工具從通識教育里消失,是邁向忽視手工制品這個更普遍狀況的第一步。而近年來逐漸發(fā)展出的一種以隱藏零件為目標的工程文化,則使我們無法直接檢查每天依賴的設備。現(xiàn)在,打開某些汽車的引擎蓋(尤其是德國車),里面的引擎看上去就像電影《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片頭里那座令原始人著迷的方尖石碑——閃閃發(fā)亮但毫無特色。一般來說,在那個引擎蓋下面還會有另一個引擎蓋。這種隱藏功夫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遍布各處:把小裝置固定住的扣件現(xiàn)在需要特殊的螺絲起子才打得開,這些起子并不常見,通常只會在小范圍內(nèi)使用——這顯然是為了阻止人們出于好奇或憤怒而探究其內(nèi)部構造。年齡稍長一點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幾十年前,在西爾斯百貨(Sears)的商品 目錄: 上,有各種機器的零件分解圖或組裝示意圖。當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顧客需要那些信息。 工具使用的減少似乎也預示了我們與這些物品之間的關系將發(fā)生變化:我們變得更加消極被動,依賴性也更強。實際上,人們主動使用工具來修理或制造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少。過去我們自己制作的東西,現(xiàn)在靠購買;過去我們自己修理的東西,現(xiàn)在干脆直接換個新的,或者請專業(yè)人士來修理?墒,只要請專業(yè)人士來修理,他們就通常會因為幾個小零件失靈而更換掉整套系統(tǒng)。 在本書中,我提出的理念是適用于各個時期,卻與當今社會有些格格不入的動手能力,以及它在這個由人類建造的物質世界中的意義。不管我們是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太需要使用這種能力——至少大多數(shù)人如此。只要提出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建議,就可能遭到自認為最精明現(xiàn)實的人的嘲笑。精明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學家會指出,自己制作可以買到的東西需要承擔“機會成本”;精明現(xiàn)實的教育家會說,培養(yǎng)教育手藝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手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被視為過時的工作。但我們也許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真的那么精明和現(xiàn)實嗎?反過來想,他們這些論斷是否建立在一種奇怪的理想主義之上?正是這種奇怪的理想主義,將年輕人推向了最不切實際的工作。 1985年左右,教育期刊上開始出現(xiàn)類似于“技術革命大爆炸”和“讓孩子們?yōu)楦呖萍己徒?jīng)濟全球化做好準備”的標題。當然,美國的未來主義并不是什么新東西,讓人感覺不同往常的,是把未來主義和所謂的“虛擬主義”綁在一起:在這種未來觀里,虛擬主義對未來的觀點脫離了物質現(xiàn)實,滑向了純粹的信息經(jīng)濟。雖然這種觀點比較新穎,但也并非聞所未聞。50多年來,我們一直聽到“世界正在向‘后工業(yè)社會’邁進”這樣的話。 制造業(yè)的工作已經(jīng)以令人擔憂的程度外包到國外,但手工藝業(yè)尚未出現(xiàn)這種情況。如果你需要在美國搭建一個露臺,或者修理汽車,遠在中國的工人是無法幫上忙的。事實上,建筑和汽車修理行業(yè)長期以來都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很早以前,手工藝業(yè)和制造業(yè)就被專家們定義為“藍領”,這一觀念使得手工藝業(yè)愈加頹敗。最近,這種共識開始出現(xiàn)瓦解的跡象。2006年,《華爾街日報》驚嘆:“(手工藝的)技術勞動正成為少數(shù)能確保人們過上好日子的工作之一! 本書的重點并不在于探討經(jīng)濟學,而在于分享制造和修理物品的經(jīng)歷。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反思,在這些經(jīng)歷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后,我們究竟要面臨哪些風險?這種變化將對人類的繁榮發(fā)展產(chǎn)生何種影響?工具的使用是否滿足了人類天性中某些永恒不變的需求?我主張重新培養(yǎng)動手能力,這與一些號稱可以輕松解決工作和消費問題的觀點存在分歧,所以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論戰(zhàn)。許多觀點哄騙我們,讓我們認為逐漸放棄手工勞動是無可回避,甚至理想化的發(fā)展道路,但我希望能在本書中對這些觀點追本溯源,提出質疑。 在書中我常常會提到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尤其是最近當摩托車修理工的經(jīng)歷。當看見摩托車駛出我的修理店,想著幾天前它被皮卡拖來的樣子時,即使我已經(jīng)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面上站了整整一天,疲倦感也會立馬一掃而光。透過頭盔,我可以看見車主臉上的笑容——他有一陣子沒有碰自己的車了。我對他揮了揮手,不過我知道,他一只手控制著油門,一只手控制著離合器,無法回應我。但我可以聽到油門在空擋下快速運轉,發(fā)出清脆的“噗噗”聲,活力十足。那個聲音讓我心花怒放,我知道它的主人也是如此。 這就像是口技表演者在用機器的聲音進行交談,大聲喊著:“太棒了!”與上一份工作的工資支票相比,現(xiàn)在褲子口袋里揉成一團的現(xiàn)金能為我?guī)斫厝徊煌母杏X。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完政治哲學的博士課程后,我在華盛頓的一家智庫擔任執(zhí)行董事。這份工作始終讓我感到疲倦,而且坦率地說,我不明白自己究竟憑什么拿到那份工資:我究竟向什么人提供了什么有形的產(chǎn)品或有用的服務?這種無用感讓人沮喪。那份工作的薪水相當可觀,但卻讓人感覺像是一種“福利”。5個月后,我辭職開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也許我并不適合辦公室的工作,但我不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我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并非因為它非同尋常,而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我希望對那些不被公眾理解的想法作出公正的評判。我從體力勞動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動參與感和成就感,那是“知識工作”欠缺的。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于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也許,最令人驚奇的是,我常常發(fā)現(xiàn)體力工作更需要腦力的投入,我希望能通過本書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的例子大多來自機械修理行業(yè)和建筑行業(yè),因為那是我熟悉的領域——我過去曾做過電工。不過我相信,我提出的觀點也適用于其他行業(yè)。本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主要是男性,但我肯定女性和男性一樣,會感受到實際性工作的吸引力和有用性。 不過,這本書并非面面俱到。我既要避免夸大“工匠精神”附帶的神秘色彩,又必須承認工匠精神能夠帶來真實的滿足感。我不會去探討日本的鑄劍師之類的工作,而且更喜歡用“手藝”(trade)替代“精工”(craft),以強調(diào)我論述的主題里的俗世性質(盡管我看不出這二者有何嚴格的界 線)。和真正的工匠相比,我的技術非常拙劣,因此,我沒資格談具有靈性的東西——那是由完美的榫接或其他高超的技藝帶來的。 如果粗略地用公式劃分,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一種理想,被人奉為圭臬,但是在如今的大眾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經(jīng)濟上具體可行的生活方式是由手藝人實現(xiàn)的,這種生活方式大家都負擔得起,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感與我們從工匠精神那里得到的如出一轍。我們傾向于認為工匠擁有一個小巧但整潔的工場,并在這個工場內(nèi)工作;而手藝人必須走出家門,爬到別人的屋檐底下或者桿子上,為別人修理東西。知識分子們常常為體力勞動塑造一個矯揉造作的形象,我希望自己避免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我也對“渴望過‘簡單’生活”這種想法沒什么興趣,我不過是一個真實的有些匹夫之勇的“勞動階級”。 事實上,我的確想要恢復手工藝的榮耀,讓大家明白這是值得選擇的工作,但我只是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沒有人會對這種“上綱上線”的文化理想予以肯定。在我合作過的修理工或電工中,沒有誰符合陳腐的“藍領”形象。他們中的很多人曾經(jīng)被人視為怪胎,因為他們逃離了備受束縛的生活。有些人和我一樣,曾經(jīng)在職場上漂泊不定,而那都是受環(huán)境所迫。本書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強調(diào)工作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真的有用。我們也將探討維修的倫理意義究竟是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專職從事手工藝工作,但他們努力做到自力更生,這同樣要求他們投入那些實質性的工作,我希望這些探討也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在當今社會,我們希望盡可能擺脫一切的麻煩。例如,為什么現(xiàn)在某些款式的奔馳車沒有了機油尺呢?把自己的事情都甩給別人做,這究竟有什么吸引力?這是有關消費文化的基本問題,但也同時指出了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基本問題,因為在我們把部件和裝置“藏”到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地方的過程中,它們也變得越來越精密、復雜。例如,汽車和摩托車越來越高的復雜化程度如何改變了那些提供維修服務的人?我們經(jīng)常提到要提高工作隊伍的技能,趕上技術發(fā)展的步伐。但我發(fā)現(xiàn)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作為一名21世紀的修理工,我們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個性,才能忍受機器上層層堆砌的電子垃圾? 此外,我也希望在本書中探討“具有意義的工作”和“自力更生”這兩個理想所表達的含義的重疊部分。這兩個理想都與為提高個人主體性而奮斗有關,這也是現(xiàn)代生活的核心。當我們透過奮斗這一視角來觀察生活時,某些經(jīng)驗就會更加清楚地呈現(xiàn)在眼前。作為工作者和消費者,我們認為自己的活動局限在由龐大的、非人力可抗的力量所設定的管道里。我們擔心自己變得越來越笨,并開始思考,要想聰明地抓住這個世界,就得抓住這個世界的“竅門”。 因此,有些人開始學習如何種植蔬菜。新聞報道稱,有人甚至在紐約市的公寓樓頂上養(yǎng)雞。這些“新農(nóng)民”稱,直接種植或養(yǎng)殖自己的食物給他們帶來了深深的滿足感。還有些人開始織毛衣,能穿上自己織的毛衣讓他們深感自豪。奶奶那輩人的普通家務活突然變成了最前沿的時尚,怎么會這樣呢? 經(jīng)濟困難時期即將到來,我們必須變得節(jié)儉。節(jié)儉地生活意味著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但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到來之前,大家對自力更生的興趣似乎已經(jīng)出現(xiàn)。節(jié)儉只是一個表面的經(jīng)濟原因,自力更生實際上是為了滿足更深層次的一種需求:我們必須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控的,我們可以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似乎也意味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必須能夠就近買到。許多人在努力恢復更人性化的觀點,并且讓自己擺脫對經(jīng)濟全球化這股模糊力量的依賴。 我在想,這么多人迫切地渴望在生活中承擔起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為了應對工作世界中的變化。在工作中,個人的主體性慢慢消失。那些在辦公室里工作的人覺得,盡管他們必須遵守的人為規(guī)定越來越多,自己的工作卻缺乏像衡量木工手藝那樣的客觀標準。這種客觀標準的缺失也導致是與非的判斷過于武斷。 團隊合作讓個人責任難以確認,也為經(jīng)理人開辟了對員工們施以奇怪的新操縱模式的道路,F(xiàn)在,經(jīng)理人通常偽裝成臨床醫(yī)學專家或人生導師,但混亂的個人精神狀況與不得不響應的模糊指令也使他們極為焦慮。大學畢業(yè)生在應聘知識性工作時發(fā)現(xiàn),企業(yè)招聘官從不過問自己的成績,也不在乎自己的專業(yè)。企業(yè)要求的不是知識,而是某些固定的個性:親切和善、彬彬有禮。在學校的勤奮學習僅僅是為了贏得他人的注意,并獲得一張進入精英世界的門票嗎?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似乎出現(xiàn)了某種不匹配;而且我們越來越覺得,那些我們一直講給自己聽的、與工作有關的官方觀點根本是錯誤的。 是時候來分析這種令人不安的情況,而不是一味逃避了。在我撰寫本書時,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范圍尚不明確,但看來情況會進一步惡化。那些享有盛名的機構和專業(yè)人士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但這也是一次重新思考部分基本假設的機會。究竟什么是好工作?哪種工作既體面又安穩(wěn)?長久以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但現(xiàn)在則有更多可能。對那些聰明且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華爾街已經(jīng)失去了光環(huán)。當前,理想和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呈現(xiàn)出一派混亂的狀況,但人們也許會冷靜下來,意識到生產(chǎn)性工作是一切繁榮和發(fā)展的基礎。那種從他人的工作中刮取剩余價值加以販賣的偽工作突然原形畢露,使得人們重新開始思考“讓我做個有用的人”的想法。 思考過后,我們就能回歸本質!耙嫔w”已經(jīng)被打破,是時候扯掉它了,讓我們直接觀察內(nèi)部的運作,自己動手修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