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是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中國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 史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焉《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焉《德經(jīng)》,所以又名《道德經(jīng)》。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 《老子》采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展開,“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天道自然無焉是《老子》一書的主旨。書中宣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gòu)互感的宇宙理論和樸素自然的辯證法思想,被后來的莊子所繼承發(fā)展?梢哉f,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而莊子則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第一章 前言 縱觀《老子》全文,只五千言,但精練、生動,其微言大義讓古今中外無數(shù)研究者魂牽夢繞。迄今為止,解釋、研究《老子》的著作數(shù)以萬計,各家引經(jīng)據(jù)典,似乎都有一番道理,但真正能夠服眾的觀點并不多。這種莫衷一是的局面,正體現(xiàn)了《老子》的無窮魅力。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經(jīng),本來指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也指南北向的道路。經(jīng),又可引申為常道,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后來,“經(jīng)”成為對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稱。如此來看,《老子》一書就是在講“道德”,此“道德”并非今天意義上的道德,而是包含“道”和“德”兩大概念!兜赖陆(jīng)》一書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大部分。“道”和“德”,不言而喻,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兩個核心概念。如果說老子哲學思想是一個有生命的人、一輛有戰(zhàn)斗力的戰(zhàn)車,那么“道”和“德”就是兩條腿、兩個車轱轆,可以讓人立起來,讓車跑起來。 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 本書中,我們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學說,進行了適當?shù)娜∩,以及謹慎的闡釋,力求讓讀者在對“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讀中,自然而然地體悟“道”和“德”的含義。我們認為,對于這兩個內(nèi)涵豐富、深邃的詞匯,任何過于武斷和排他的解釋,都是不負責任的。也許,真的只有通過“悟”的方式,我們才能理解道家的真諦。 第一章 【原文】 道[1],可道,非常[2]“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盁o”,欲以觀其妙;!坝小,欲以觀其徼[3]。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1]道:和本句的第三個“道”都是名詞,指宇宙萬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體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 [2]常:恒定不變的,永恒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漢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保F(xiàn)在的通行本作“!薄 。3]徼:音jiào,事物的始末,端倪。 [4]玄:深黑色,深遠、看不透,引申為深邃、深奧。 【譯文】 “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存在!懊狈从呈挛锏拿婷,可以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變?nèi)f化的。 天地混沌未開的時候,萬物是沒有名稱的;宇宙發(fā)端之際,又是以名稱來相互區(qū)別的,名稱是萬物的基礎(chǔ)。 所以,人類常常置身抽象的“無”中,以求能了解萬物的奧妙;也常常通過事物的現(xiàn)實存在去推測它的始末。 “有”和“無”其實是同時產(chǎn)生的,只是名稱不同,它們都非常的玄妙。而且它們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視之為洞悉宇宙萬物奧妙的門徑!娟U述】 本章是《道經(jīng)》的第一章,主要圍繞“道”展開論述!独献印窂牡谝徽碌谝痪涞谝粋字開始講“道”——“道可道,非常道”。都說萬事開頭難,撰述哲學篇章或聯(lián)屬詩詞曲賦也是如此。難就難在,它往往為讀者指示出一個思考問題的大方向,所以說全書的開篇一般都很重要!独献印返牡谝徽伦匀皇呛苤匾模斫馄饋碛质呛芾щy的。讀完這一類似于繞口令的篇章,好像確立不起什么方向感。 老子教誨我們看問題要看得全面些,不僅要看正面,還要看反面和側(cè)面。盡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復堪比,對問題的認識才會更有譜,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無”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體的、外在的東西,而老子卻要引導我們注意到“無”的因素。超越了“有”,關(guān)注到“無”,這表明一種境界正在醞釀生成——“無”處有諸多妙處。 有,雖然存在了,但同時就意味著限定,人在其中不得自由揮灑,少了騰挪轉(zhuǎn)移的空間。杧果就是一種水果,無論說得怎么天花亂墜它都是杧果,你改變不了什么,“有”就是具體的存在。但你要知道杧果承載著一個巨大的“無”。青澀的推銷員會說,快買我的杧果吧,來自海南,質(zhì)量好,價格便宜。老練的絕不會這樣有一說一,他也許會說,成色這么好的杧果,帶它回家,放到果盤里,你和家人就會一起看到三亞陽光的影子,聞到海南陽光的味道,享用到無污染又新鮮營養(yǎng)的水果。訴諸虛無的感覺,把人引入一個若有若無、或有或無的氣場之內(nèi),消費者的心理防線自然而然就消融殆盡了,接受起具體的產(chǎn)品會更容易些。 所以,世界著名的推銷員吉拉德就說:我不是在推銷產(chǎn)品,而是在推銷一種感覺。比如,一個優(yōu)秀的推銷員推銷的就不僅是產(chǎn)品———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更多的是在推銷或者傳遞一種感覺———若有若無的感受。 傳遞出這種虛無的感覺,其實也是產(chǎn)品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越有形的產(chǎn)品自身。一家聲名在外的牛排店,它真正贏得顧客的并不是什么牛排,而是在烤牛排時發(fā)出的“滋滋”的聲響,以及旺盛人氣帶來的小氣場——連嘈雜聲都變得有滋有味。顧客吃味道鮮美的牛排,聽讓人垂涎欲滴的聲音,感受周圍人的心跳、興奮和喜悅,合起來才是就餐的幸福感。 在政治層面上,老子強調(diào)領(lǐng)導者應該具有從“無”中能觀察領(lǐng)悟“道”的奧妙,從“有”中能觀察體會到“道”的端倪及其認識事物的水平和能力。 總結(jié)一下來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說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萬物開始的地方,是起點,是根源。老子所說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實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達的是道體之深遠不可分別,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蘇轍所言,“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極致之意。 老子說“道”不可名狀,不可用概念來表達,但他已經(jīng)給了我們一個概念——“道”。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嗎?其實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節(jié)有進一步的解釋,道體是一個渾然莫可名狀的存在,無以名之,勉強用一個“道”字來稱呼它。老子此舉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 道,是大道,是小徑,是坦途,是津梁……一說出來,一具體就好像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舉出許多經(jīng)驗世界的實例來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擊碎,告訴你這個理解方向不對。經(jīng)過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體就在一個虛無空寂的狀態(tài)中呈現(xiàn)出來。這需要用心靈的本能去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