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高識卓見59策


作者:宋效永     整理日期:2015-01-23 15:55:52

高識卓見就是能抓住事物根本,而不為末節(jié)所迷惑。本書收入的高識卓見故事,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給今人以啟迪。它們會提高您的預(yù)見能力、洞察能力,使您在當(dāng)今信息化的時代里,能通覽全局,捕捉機遇,步入人生成功的坦途。
  目錄:
  第1策姜子牙殺不臣之士
  第2策召公虎勸厲王
  第3策管仲臨終諫桓公
  第4策宮之奇論“唇亡齒寒”
  第5策楚莊王斷纓護臣下
  第6策齊威王以人才為寶
  第7策趙太后以民為本
  第8策藺相如為國避廉頗
  第9策平原君破家保邯鄲
  第10策王翦足兵滅楚
  第11策劉邦不爭富貴爭天下
  第12策蕭何薦韓信
  第13策曹參隨規(guī)安天下
  第14策晁錯削藩
  第15策龔遂一紙文告平盜賊第1策姜子牙殺不臣之士
  第2策召公虎勸厲王
  第3策管仲臨終諫桓公
  第4策宮之奇論“唇亡齒寒”
  第5策楚莊王斷纓護臣下
  第6策齊威王以人才為寶
  第7策趙太后以民為本
  第8策藺相如為國避廉頗
  第9策平原君破家保邯鄲
  第10策王翦足兵滅楚
  第11策劉邦不爭富貴爭天下
  第12策蕭何薦韓信
  第13策曹參隨規(guī)安天下
  第14策晁錯削藩
  第15策龔遂一紙文告平盜賊
  第16策“屠伯”之母的先見之明
  第17策樂羊子妻勸夫勵志
  第18策班超忠言贈任尚
  第19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20策曹操煮酒論英雄
  第21策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22策諸葛亮隆中對
  第23策諸葛亮智算華容道
  第24策諸葛亮任用土官
  第25策張翰思歸
  第26策王導(dǎo)集名流安東晉
  第27策王猛捫虱話天下
  第28策王猛遺言諫南伐
  第29策崔玄伯易帥平亂
  第30策陸俟神算說高車
  第31策古弼選馬識大體
  第32策沈慶之治國之喻
  第33策守盱眙沈璞知敵
  第34策楊堅妙算天下事
  第35策房玄齡承平料隋亡
  第36策紅拂女慧眼識英雄
  第37策李淵不吝封賞
  第38策唐太宗不計前嫌
  第39策唐太宗以人為鏡
  第40策李靖見微識禍心
  第41策死姚崇算計生張說
  第42策張九齡法眼識奸
  第43策郭子儀敞門避禍
  第44策李泌百口保韓滉
  第45策竇參知禍預(yù)洗冤
  第46策李絳妙算收魏博
  第47策李祐不選高門婿
  第48策呂端片語解恩仇
  第49策呂蒙正不計人過
  第50策李沆談外患與內(nèi)憂
  第51策寇準(zhǔn)促駕親征
  第52策呂夷簡智識人才
  第53策韓侂胄戀位殺身
  第54策耶律楚材課稅保中原
  第55策陶安謀略無雙
  第56策朱元璋料敵制勝
  第57策尤翁忍讓避大禍
  第58策于謙力挽狂瀾保北京
  第59策康熙果斷撤“三藩”
  前言前言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本”與“末”是一對古老的概念范疇。中國人在思考與處世中,似乎非常注意“務(wù)本”,忌諱“本末倒置”。高識卓見就是能抓住事物根本,而不為末節(jié)所迷惑,從而具有遠大的眼光、卓越的見識。
  高識是一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深邃的洞察力。有高識者,不為紛繁的現(xiàn)象、目的假象所迷惑,能發(fā)人所未發(fā),見人所未見,或見微知著,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去揭示事物的真相與根本。春秋時期,虞國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比喻向國君揭露晉國借道虞國,不僅是要滅亡虢國,而且也要滅亡虞國的狼子野心,說明了虞、虢兩國休戚相依、存亡與共的道理,正是高識的典型運用。而卓見則是人的一種預(yù)見事物發(fā)展必然性的能力。有卓見者,首先要有超前意識,能居高臨下,認清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其次還要有料事如神的推斷能力,能綜理各種細節(jié),抓住事物根本,判定事物演變的結(jié)果。諸葛亮高臥隆中,未出茅廬,便能預(yù)見天下三分的基本格局,就是這種能力的典型運用。
  本書共收入五十余篇高識卓見故事,材料來源于中國古代史籍。它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也將給今人以啟迪。它們會提高您的預(yù)見能力、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使您在當(dāng)今信息化的時代里,能通覽全局,抓住根本,捕捉機遇,步入人生成功的坦途。
  姜子牙殺不臣之士
  西周初年,被周武王尊稱為太公的姜子牙受封為齊國的國君。姜子牙聽說齊國有位大隱士,名叫華士,周朝建立以后,華士沒有隨大流地向周天子稱臣效忠,他獨來獨往,連諸侯國的國君也無法與他結(jié)交。華士在齊國的名聲很大,大家都稱贊他的賢明。
  姜子牙開始還想結(jié)交華士,多次派人去召聘他。華士對此或是避而不見,或是不予理睬。姜子牙斷定華士不能收歸己用,就把他殺了。
  姜子牙自己是隱士出身,擔(dān)任周文王的大臣后也聘用過一些隱士。當(dāng)年,商朝遺民伯夷、叔齊不但不愿追隨周武王,反而反對周武王伐商,當(dāng)時在周武王身邊的將軍要殺伯夷和叔齊,還是姜子牙說情,放過了他倆。如今姜子牙為什么要殺并沒有公開反對周朝的華士呢?賢明如周公姬旦這樣的人對此都感到不理解。他問姜子牙:“像華士這樣志行高潔的人,你為什么要殺他呢?”
  姜子牙說:“華士這種人既不向天子稱臣,也不屑于與諸侯國國君往來。我也不過是個諸侯國的國君,我能讓他向我稱臣,或者與我交往嗎?顯然不能!我剛剛來治理齊國,華士是齊國士人的精神領(lǐng)袖,他不與我交往,就表明我可能會被齊國的士人遺棄。我是華士的國君,華士是我的臣民,我聘請他來任職,他拒不應(yīng)召,這表明他是個抗命的叛逆者,如果把這種人推崇為齊國士人乃至全體百姓的榜樣,讓人們都來效法他,遺棄我、背叛我,我這個齊國國君不就變成孤家寡人了嗎?如果推而廣之,讓普天下的士人,甚至老百姓都來學(xué)習(xí)他,那么,我還能指望誰來擁戴周天子呢?”
  周公旦聽了恍然大悟,說:“我懂了。當(dāng)年您容忍伯夷、叔齊是為了顯示我周朝的仁義,以此來瓦解商朝的統(tǒng)治;如今您誅殺華士,是為了顯示我周朝的力量,以此來鞏固本朝的統(tǒng)治。方法雖然不一樣,道理都是相通的。太公您真高明呀!”
  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再賢明的君主也會用殺人來樹立威信。今天看來,這種方法不免有失人道,但在當(dāng)時,卻是必要和有效的,姜子牙殺華士的故事或許出于后人的虛構(gòu),但毫無疑問,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第2策召公虎勸厲王
  





上一本:做一個懂擔(dān)當(dāng)會服從善落實的執(zhí)行達人 下一本:智者幽默62篇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高識卓見59策的作者是宋效永,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