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小說《大漢開國丞相蕭何》的獨特之處,在于對戰(zhàn)爭基本上采取避實就虛的寫法,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寫戰(zhàn)爭中的人物形象,寫蕭何與劉邦等人之間的矛盾糾葛,成功地塑造了蕭何形象,同時也塑造了劉邦、韓信、張良、樊噲、項羽等一批歷史英雄人物。在忠于歷史的前提下,選用民間故事和傳說,進行必要的虛構,不僅使情節(jié)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而且在內(nèi)容上反映了秦的滅亡到楚漢戰(zhàn)爭這類重大的歷史事實。蕭風、劉星亮、蕭垠編*的《大漢開國丞相蕭何》摒棄了戲說、穿越的手法,描寫的主要人物和設計的重要情節(jié),均有史可稽,符合歷史的真實。除嚴格采擷文獻所載的內(nèi)容外,還吸取家譜、傳奇、戲曲等作品中的精彩養(yǎng)分,融為一體。 目錄: 第一章泗水河畔識劉邦第二章一舉折服張御史第三章斷然謝絕青云路第四章劉邦如愿當亭長第五章兩頭肥豬巧破案第六章兇犯大舅吳縣丞第七章銀子買通彭御史第八章蕭何贈送五百錢第九章咸陽街頭遇始皇第十章貴不可言夸劉邦第十一章劉邦呂雉成佳偶第十二章又為劉邦領美差第十三章嘯眾聚義芒碭山第十四章招兵買馬助劉邦第十五章關押呂雉作人質(zhì)第十六章蕭何設法救呂雉第十七章義軍智取沛縣城第十八章蕭何組建蕭家軍第十九章劉邦項羽結金蘭第二十章分兵兩路取咸陽第二十一章蕭何設計“借”張良第二十二章劉邦搶先克咸陽第二十三章專收竹簡和圖籍第二十四章項羽怒攻函谷關第二十五章范增巧設鴻門宴第二十六章項軍毀焚咸陽城第二十七章項羽自封楚霸王第二十八章蕭何主張去南鄭第二十九章贈送韓信元戎劍第三十章韓信棄楚投漢王第三十一章制服烈馬顯奇能第三十二章談兵論戰(zhàn)驚蕭何第三十三章韓信不辭而出走第三十四章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三十五章拜將風波罰樊噲第三十六章韓信治軍斬殷蓋第三十七章留守漢中固后方第三十八章韓信睿智破咸陽第三十九章蕭何喜獲夜明珠第四十章項羽被誆攻齊趙第四十一章韓信費琪結良緣第四十二章劉邦僥幸占彭城第四十三章項羽神威敗劉邦第四十四章張良設計激韓信第四十五章蕭何樓煩搬騎兵第四十六章冊立劉盈為太子第四十七章陳平離間除范增第四十八章蕭何尋得金瘡藥第四十九章四面楚歌戰(zhàn)垓下第五十章項羽自刎烏江邊第五十一章偽游云夢捕韓信第五十二章蕭何功勞堪第一第五十三章韓信蕭何得貴子第五十四章易子存孤義蓋世第五十五章自污名節(jié)實無奈第五十六章鋃鐺入獄蒙大冤第五十七章劉盈即位圖新治第五十八章酂城造律名青史第五十九章軟硬兼施為封王第六十章呂雉暗使偷包計第六十一章審食其盡出餿主意第六十二章蕭何磊落照人寰第一章泗水河畔識劉邦1夜黑如墨,靜謐蕭然。 突然,一條金蛇咬破了黑夜。金蛇漸游漸近,只見一團團光斑。啊,看清了,原來是成千上萬支火炬!此夕何夕?秦末時期。 此事何事?農(nóng)民鬧事。 就是這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鬧事,醞釀了三年之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時間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后來,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常與人傭耕,輟工之隴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日:‘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嘆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有翻天大志,大澤使蛇化龍。秦二世元年七月,他和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為旗,斬木為兵,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開始了。 司馬有記,后人皆知。 可歷史上的事,有史筆記下的,也有史筆沒有記下的,這很自然。 這里是江蘇的留縣,農(nóng)民鬧事了。其實中國的農(nóng)民,忍辱負重,苦捱歲月,木然如牛,不到萬不得已,誰愿拿血肉之軀,來試官府這把利刃鋼刀?可一旦突破萬不得已的底線,那就是馴牛發(fā)烈,黔首獅吼。 此刻,這上萬名留縣百姓,發(fā)烈了,獅吼了!他們從四面八方涌來,舉著火把,喊著罵著,擠到了留縣縣城的城門底下。 領頭的漢子,名叫楊春。二十來歲年紀,雖不是五大三粗的莽漢昂藏,卻是秀目修眉的一表人才。他站在人群的最前頭。他的后頭,是黑漆漆的一口棺材,棺材的蓋子放在一旁,棺內(nèi)的死者,是四十來歲的中年漢子胡德良。 留縣縣令來這里上任才半年。此人姓高名朝毅。 很有意思,他姓高,卻是一位身材矮小之人。他常自嘲說:“矮有什么?當年齊國的晏子,為國使楚,滔滔雄辯,大義凜然,不辱使命,他不就是一個矮子!”新縣令儼然以齊國晏子自居。街上有無知孩童喊他“高矮子”,他只是笑笑;而縣衙中的許多屬員,偶然叫他一聲“矮哥”,他也不加責備。高縣令還常說,“為官者顯示威嚴,不靠板著面孔裝正經(jīng),而要靠肚子里的真本事。同時手里要有幾招霹靂手段。”他的真本事就是法令條文背得滾瓜爛熟;他的鎮(zhèn)得住人的威嚴就是不怕突發(fā)事件。的確,他辦事果敢。 就在昨天,高矮子命縣衙吏掾全員出動,并讓他們帶上衙役,前往各地催繳稅銀。臨行前他給眾人打氣道:“大家不要心慈手軟,該惡就要惡,該兇就要兇!當今世道,就是一個‘錢’字;噬舷蛭乙X,要得對;噬鲜菫榱宋覀兇笄爻。有錢就有大秦朝,錢越多大秦朝就越強大。我自認為我是個能吏,是個好官。能吏好官的標準是什么——錢!就看他搞不搞得到錢?向誰要?向老百姓要,羊毛出在羊身上。黔首百姓,生來就是交糧納稅的,生來就是受人支使的,什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胡說八道的儒家狗屁!人間永遠有貧富貴賤之分,我等就是來管理這些下等人的。這些下等人其實并不窮,烏龜一塊殼,有肉在肚里,只要去擠,油水還是蠻豐富的。你等盡管放開膽子去要,放開手腳去收,不要怕前怕后畏首畏尾。出了麻煩,有我矮哥給你們頂著!”有了縣令如是之言,吏掾們何忌之有?于是他們?nèi)绔C鷹一般,張開翅膀撲向鄉(xiāng)村,一陣搜刮,果然收獲不小?膳艿近S村的時候,一個叫黃石才的農(nóng)民竟敢頂撞,據(jù)理力爭,抱著家中的一袋麥子不肯放手。 當衙役們的鞭子和拳頭向他傾瀉下來時,突然站出來一個打抱不平的中年漢子胡德良出手阻攔。但終因寡不敵眾,一頓拳打腳踢,鞭落如雨,可憐胡德良被活活打死了!吏掾們趕著大車,迅速地回到了縣里。 高縣令對吏掾的表現(xiàn)非常滿意,于是設宴嘉獎。 他舉杯道:“無有大事無有大事,浩浩大秦,死一黔首,乃小螞蟻耳。何況他是抗稅不交,該死!別怕,一切有我矮哥給你們擔著。來,喝酒!”卻萬萬想不到,蒙昧黔首也有翻臉的一天,此時此刻,上萬支火炬,正在城門前烈烈燃燒。 “慌什么?”矮子縣令大喝一聲站起來,接著說道,“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咱們當官的,吃皇糧的,面對突發(fā)事件,要的就是一個‘靜’字,要冷靜……幾只小跳蚤能翻得了臥榻上的被子嗎?走,到城頭上看看去!”這個上任才半年的縣令,有意要大家看看他處理突發(fā)事件的真功夫。 可是,當他帶著吏掾們登到城墻上,望著那一片火炬,那黑壓壓一片浩蕩人群,特別是望到那黑漆漆一口棺材時,這個自詡為果斷勇敢的矮子縣令,一下子渾身哆嗦起來:“我……我胸口有點疼!”一個屬員趕快把他扶到了城墻下邊。另一個屬員連忙搬過來一個小墩讓他坐下。 外邊,拍打城門聲、叫喊聲、嘈雜聲陣陣襲來,高縣令越發(fā)慌亂了:“這,該怎么辦?”有個谷姓吏掾獻計道:“大人勿慌,身體要緊。 我看要馬上采取這樣兩手:首先,和他們對話,盡量把他們勸導回去,此為上策;其次,要讓縣衙衛(wèi)隊趕快集合,以防萬一。”高縣令忙道:“說得好!我這就趕快回去布置縣衙衛(wèi)隊的事。這勸導嘛……老谷你的口才好,本縣令授你以權,你就全權代表去對話吧。”說完便急忙開溜。 谷吏掾“咚咚咚’’爬到城門頂上,放開喉嚨喊道:“父老鄉(xiāng)親們!請靜一靜。你們有什么事,可以有理有節(jié)地向縣堂大人上達,不要采取這種行動嘛!”楊春指著那棺材說:“官兵欺壓百姓,濫殺無辜,我們要求嚴懲兇手,討還公道!”農(nóng)民一齊吼道:“嚴懲兇手!討還公道!”谷吏掾喝道:“他抗稅不交,罪有應得!”“胡德良是打抱不平!”“胡德良是主持公道!”谷吏掾又喝道:“什么主持公道!他是煽動抗稅,死有余辜!”“他沒有煽動抗稅!我們?nèi)冀涣硕悾?rdquo;農(nóng)民紛紛喊道。 楊春道:“我們每丁都交了三十文,怎么沒交?”谷吏掾道:“縣衙曉諭,每丁增加二十文,你們交了沒有?”“今年大旱,田中顆粒無收。那三十文還是我們借貸來的。”“周邊的縣都沒有增加,唯有我們留縣增加二十文,這是何道理?”谷吏掾:“百姓納稅,天經(jīng)地義。叫你們交多少,你們就得交多少,這就是道理。”楊春厲聲喝道:“你這是蠻道理!——狗官!”“狗官!狗官!”“昏官!貪官!”“是強盜,是行搶的官!”一老者哭訴著:“老天爺啊!你睜開眼睛看看吧,這樣子下去,我們老百姓還有個什么活頭?強盜們搶,還有個律法可以制裁,可這些官吏們?nèi)绱藫尳伲l個來治他們?如今這是什么世道啊?”“不要信口胡說!說出來的話,潑出去的水,小心你回不去!”谷吏掾吼過以后,轉換口氣說,“鄉(xiāng)親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害權衡,大家想想。你們都有家有室,都有妻兒老小,不要陷到麻煩里拔不出來!回頭是岸,現(xiàn)在還來得及,我勸你1rim要聽信小人蠱惑,都回去吧。”這句話頗有作用,一下撞到了許多人的心坎上,于是一些膽小怕事的農(nóng)民便躊躇起來,好些人開始向后退縮。 楊春見狀,趕陜喊道:“鄉(xiāng)親們,可憐德良兄弟正值壯年,家有妻小,就為幾句公道話,便死于狗官之手。他是為大家而死的,我們能置之不管嗎?不能,我們一定要向官府討回公道,一定要叫殺人者償命!”有人喊:“叫殺人者償命!”這一喊,開始退縮的人重新振作起來。 許許多多的人跟著喊:“殺人償命,天經(jīng)地義!”趁著這又一次奮起的群情,楊春振臂高喊道:“我們要沖到縣衙講理去!來呀,把這城門撞開!”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