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從藏傳佛教中觀派理論出發(fā),對藏傳大乘佛教作了系統(tǒng)的概括、梳理,并對《金剛經》、《般若心經》這兩部代表著佛教智慧的廣度和深度的經典典籍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剖析。從佛學角度針對現(xiàn)代人作生動活潑的闡釋,并翻譯解讀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詩體佛學著作。 本書為當代人正確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讓佛學的般若智慧融入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以大乘佛教的妙智,解決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困境和信仰問題。為廣大研讀、學修佛教哲學,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最權威系統(tǒng)的珍貴讀本。 本書讀者對象:對佛教以及藏傳佛教感興趣的讀者。研究、學修藏傳佛教的人士。進行宗教及文化研究的學生、學者。 作者簡介: 多識仁波切,本名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佛,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多識仁波切是藏傳佛教法流清凈、戒脈具足的轉世活佛,從小深入甘藏、青藏等學院式、禪院式寺院,侍師如佛地遍學“五部”、“四續(xù)”,聞、思、修,顯、密全面結合的當代佛學宗師。兼任西藏大學客座教授等多種社會職務,成立“藏人文化發(fā)展促進會”,是我國官方唯一認可的關于民族區(qū)域的NGO組織。多識仁波切不但精通佛學,同時也精通藏、漢語言學、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佛教哲學等諸多學科,與世界各國藏學家、漢學家、佛教精英交往甚密。多年來專心修持,并從事藏傳佛教教學,他用兩種文字撰寫出版了十多部涉及多學科的著作,以《愛心中爆發(fā)的智慧》書系享譽海內外。 目錄: 上卷論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jié)緒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關系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第二節(jié)正論 一、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為了死后進入天堂 三、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五、佛教并非不關心現(xiàn)實問題 六、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對科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概述上卷論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jié)緒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關系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學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原則研究宗教、解釋宗教 第二節(jié)正論 一、佛教反對盲目的信仰,主張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為了死后進入天堂 三、佛教徹底否定主宰宇宙萬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學觀點不全是唯心主義 五、佛教并非不關心現(xiàn)實問題 六、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維護神權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對科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概述 正文解釋 附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本)【唐】玄奘譯 附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本)【唐】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破執(zhí)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 第一節(jié)開篇 第二節(jié)金剛經總義 第三節(jié)妙理剖析:正文重點、難點解說 一、名稱含義 二、說法的情況記載 三、真如發(fā)心三問 四、舍波羅密多 五、理性佛無相 六、事信與理信 七、事法與理法 八、佛母般若法 九、四果性空 十、理法無得 十一、二世間本空 十二、奉持功德 十三、理法不依言傳 十四、“名”是虛名 十五、正見稀有 十六、忍波羅密多 十七、無二見慧目 十八、大機勝法 第四節(jié)結語 附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后秦】鳩摩羅什譯 附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唐】義凈譯 下卷藏傳佛教:人類文明園地中的一束奇葩 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義 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 三、藏傳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論發(fā)展的高峰 四、藏傳佛教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內涵 五、藏傳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標體系和高尚的價值觀念 六、藏傳佛教的覆蓋面遍布世界各地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 第一節(jié)佛法總述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條原則 二、眾生生存環(huán)境——器世界 三、生命的流轉運動——輪回 四、因果善惡報應 五、世間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諦 六、佛的四身和事業(yè) 七、三寶皈依法 第二節(jié)佛法三根本義 第三節(jié)《要義》正文解說 附:《佛法三根本要義》 宗喀巴大師著多識仁波切譯 佛教三寶原理奧義解 導論 第一節(jié)佛法總的概念 一、知識性 二、理辯性 三、情感性 四、實踐性 第二節(jié)皈依法的重要性 第三節(jié)信與解的重要性 一、“信”為道之本、善之源 二、智慧為生佛之母、解脫之門 …… 《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要義解說 附:《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上卷論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節(jié)緒論 一、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關系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國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對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文學、語言、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繪畫、天文、醫(yī)學、科技以及婚喪嫁娶、吉慶節(jié)H等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世俗文化的諸多方面產生過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 下面引幾段趙樸初先生的文章以證明上述觀點。 趙老在1986年《法音》第二期上發(fā)表的題為《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文中說:“佛教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shù)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范,《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chuàng)作,般若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深刻的關系。 “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fā)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 “唐代音樂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伴隨佛教而來的還有天文、醫(yī)藥等科學技術的傳習。唐代高僧一行創(chuàng)《大衍歷》并測定了子午線,對天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佛教的刻經促進了我國印刷術的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