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調和:張愛玲翻譯作品研究》內容簡介:近年來,有關翻譯家研究的選題可謂炙手可熱,國內翻譯領域也相繼出現(xiàn)一批研究成果,許多塵封已久的翻譯家及其翻譯作品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通過對這些譯者的作品進行分析,可以形成對其翻譯風格的判斷;通過對譯者所處的翻譯情境的了解,可以知曉其翻譯風格的成因,把握其翻譯理念的脈絡。因此,研究翻譯家的翻譯風格,不僅能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翻譯風格,提高翻譯水平,而且還可使譯家及譯品復出并獲得當下意義。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方法與范圍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范圍 第二章 張愛玲翻譯之路 2.1 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品 2.2 張愛玲的翻譯背景與譯作 2.3 張愛玲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互動 2.3.1 翻譯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 2.3.1.1 散文翻譯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影響 2.3.1.2 小說翻譯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影響 2.3.2 創(chuàng)作對翻譯的影響 2.4 張愛玲對翻譯的思考 2.4.1 張愛玲作的譯者序 2.4.2 張愛玲介紹譯作的文章 2.4.3 論及翻譯的張愛玲散文和信件 2.4.4 其他人的回憶文章 第三章 張愛玲與文學翻譯中的多元調和 3.1 文學翻譯的多元 3.1.1 宏觀層次上的多元 3.1.1.1 文化因素 3.1.1.2 詩學和意識形態(tài) 3.1.1.3 社會、歷史因素 3.1.2 中觀層次上的多元 3.1.2.1 翻譯性質 3.1.2.2 翻譯主體 3.1.2.3 翻譯目的 3.1.2.4 翻譯原則與翻譯標準 3.1.2.5 翻譯策略 3.1.3 微觀層次上的多元 3.1.3.1 翻譯單位 3.1.3.2 翻譯技巧 3.1.4 其他翻譯理論中的“多元” 3.2 文學翻譯與雜合 3.3 多元調和——雜合的理想途徑 3.3.1 調和與雜合 3.3.2 張愛玲與多元調和 第四章 張愛玲對翻譯與創(chuàng)作的調和 4.1 中西譯論中的翻譯與創(chuàng)作 4.1.1 中國學者論翻譯與創(chuàng)作 4.1.2 西方學者論翻譯與創(chuàng)作 4.1.2.1 古典譯學范式 4.1.2.2 近現(xiàn)代譯學語言學范式 4.1.2.3 當代譯學文化整合范式 4.2 張愛玲的翻譯與創(chuàng)作 4.2.1 譯中有作 4.2.1.1 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 4.2.1.2 翻譯中的再創(chuàng)作 4.2.2 亦譯亦作 4.2.2.1 值得關注的自譯現(xiàn)象 4.2.2.2 亦譯亦作的張愛玲自譯 4.2.3 作中有譯 第五章 張愛玲對翻譯主體的調和 5.1 翻譯主體與主體間性 5.2 張愛玲對譯者主體與讀者主體的調和 5.2.1 處于中心地位的讀者 5.2.2 “不低估讀者的理解力” 5.3 張愛玲對譯者主體與作者主體的調和 5.3.1 基于情感移注的翻譯 5.3.2 作為對話的翻譯 5.3.3 自譯作品中譯者與作者主體的調和 5.3.3.1 拒絕僭越的自譯者 5.3.3.2 張愛玲自譯作品中對主體的調和 第六章 張愛玲對翻譯策略的調和 6.1 英譯漢作品 6.1.1 流水句與歐化句的并用 6.1.2 四字格與歐化詞語搭配的共存 6.1.3 西方韻律與東方音調的交響 6.2 漢譯英作品 6.2.1 人名稱謂翻譯 6.2.2 顏色詞翻譯 6.2.3 擬聲詞與元語言翻譯 6.2.3.1 擬聲詞翻譯 6.2.3.2 元語言翻譯 6.2.4 習語翻譯 6.2.5 意象翻譯 第七章 當代英語讀者對張愛玲譯作認同度的實證調查 7.1 調查概況 7.1.1 調查目的 7.1.2 調查內容 7.1.3 問卷設計 7.1.4 調查對象與方法 7.2 數據與分析 7.3 調查局限 7.4 調查結論 第八章 場域對張愛玲翻譯的影響 8.1 場域中的翻譯話語 8.2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譯漢文學場 8.2.1 港臺地區(qū)及東南亞的英譯漢文學場 8.2.2 中國內地的英譯漢文學場 8.3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漢譯英文學場 8.3.1 文學場中的漢譯英作品 8.3.2 文學場中的張愛玲漢譯英作品 8.4 當代漢譯英文學場 8.4.1 張愛玲重返漢譯英文學場的原因 8.4.2 當代漢譯英文學場的狀況 8.5 慣習的影響 8.5.1 個人生活軌跡 8.5.2 教育背景 8.5.3 創(chuàng)作風格與文學主張 第九章 結論 9.1 研究回顧 9.2 研究意義 9.3 研究局限與發(fā)展空間 附錄 附錄一 張愛玲翻譯年表 附錄二 當代英語讀者對張愛玲譯作認同度的調查問卷 參考書目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