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學者。梁實秋幼年即接受新式教育,曾經在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校讀書八年,后留學美國,對中國國學和西學都非常熟悉,寫文章的時候能縱橫捭闔、娓娓道來、中西古今的例子信手拈來,充滿趣味性和知識性。 梁實秋于20世紀40年代創(chuàng)作的“雅舍”系列在當時影響非常大!把派帷毕盗袕娬{生活的情趣和個人性靈的修為,語言靈動透徹,情感含蓄蘊藉,在當時顯得非常有特色。到達臺灣后,梁實秋把“雅舍”系列繼續(xù)發(fā)揚下去,創(chuàng)作了《雅舍談吃》、《雅舍雜文》、《雅舍小品續(xù)集》等一系列作品,成為梁實秋的代表作。 本書是對梁實秋優(yōu)秀散文的精編精選,不僅收入了《雅舍》、《畫展》、《孩子》、《考生的悲哀》等“雅舍”作品,又有“談吃”的《豆汁兒》、《豆腐》等作品,還有懷人記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北平年景》等。這些作品具有梁實秋獨出一格、不落俗套、幽默風趣、雅致深蘊的特點,讀來讓人忍俊不禁,能獲得極大的閱讀快感。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筆名秋郎、子佳、程淑等。原籍浙江杭縣,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 梁實秋少年時就讀留美預科的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留學歸來后,梁實秋在復旦大學、中國工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任職。1940年起,梁實秋以重慶北碚寓所“雅舍”為名,以子佳的筆名在朋友劉英士主編的《星期評論》上撰寫專欄小品。“雅舍”系列小品還在1944年昆明《中央日報?星期增刊》和1947年上!妒兰o評論》上發(fā)表。 到達臺灣后,,梁實秋出版了《雅舍小品》、《實秋自選集》、《略談中西文化》、《雅舍小品續(xù)集》、《看云集》、《槐園夢憶》、《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著作。《雅舍小品》1949年在臺灣出版后迅速發(fā)行至50多版,1960年時紹瀛將它譯成英文,編為中英語文本,由臺灣遠東圖書公司出版,遠銷北美和東南亞各地,據稱目前已發(fā)行至300多版,創(chuàng)現代散文發(fā)行量的最高紀錄。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給梁實秋的信中說:“大作《雅舍小品》對于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 目錄: 《雅舍》 《謙讓》 《音樂》 《送禮》 《寫信難》 《寂寞》 《為什么不說實話》 《考生的悲哀》 《錢的教育》 《旁若無人》 《散步》 《狗》 《鳥》 《臉譜》 《畫展》《雅舍》 《謙讓》 《音樂》 《送禮》 《寫信難》 《寂寞》 《為什么不說實話》 《考生的悲哀》 《錢的教育》 《旁若無人》 《散步》 《狗》 《鳥》 《臉譜》 《畫展》 《客》 《孩子》 《中年》 《老年》 《代溝》 《喝茶》 《飲酒》 《下棋》 《講價》 《早起》 《怒》 《懶》 《豆汁兒》 《豆腐》 《聾》 《廣告》 《送行》 《罵人的藝術》 《談時間》 《談友誼》 《流行的謬論》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北平年景》 《窗外》 《談時間》 雅舍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蛠頍o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瓷筋^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謙讓 謙讓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驗說,有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分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風波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里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拢l(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