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里有無數(shù)“精妙創(chuàng)意”,卻不知道怎樣“變現(xiàn)”?——想迅速找到寫作的技巧和訣竅,卻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想通過寫作來打造個人品牌,效果卻平平無奇?——想提高文章閱讀量,卻一直在原地轉(zhuǎn)圈圈?張愛玲的作品一向是市場上的暢銷書,直至今天,她和她的作品也時常出現(xiàn)在各大網(wǎng)站的熱搜榜中。她將自己的一生都用在了文學創(chuàng)作上,不僅寫出了眾多千古的絕世佳作,口碑和收益也是雙雙豐收。而在“全民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寫作已經(jīng)漸漸變成了一種生存技能。如何去寫、如何寫好、如何寫出創(chuàng)意和個性來,成了眾多求學者的迫切需求。 序言 觀照亂世的張愛玲 用“臨水照花人”這樣的形容來描述張愛玲,真是太貼切。她的文學氣質(zhì),猶如她自身的性格那般,讓人隔著江湖河海地看著,那么遙遠、那么朦朧、那么美。這種美,只能遠觀,卻有卓爾不群的意味。這樣的女人會用文字來跳舞,但這舞跳得太過華美和高超,反而沒有合適的舞伴來與其共舞。沒有伴侶的舞蹈,便只能孤獨地展示。 再如何表達,也只能是一場寂寞的個人狂歡,但這又能怨誰?張愛玲的性格就是孤傲和敏感的,她不屑與人共舞,同樣,張愛玲融不進任何一個群體,包括她所愛的人。對于“愛人”這件事,實在是難為她了。張愛玲只擅長“自戀”,或者用自己理所當然的方式去愛對方,但無法用對方接受的方法去愛。這種愛,逆心的難受,卻又無法感動對方,也不被接受。 如果女子都活成“張愛玲”的話,那么,她們往往婚姻和家庭都不會幸福,原因是,不切實際的生活,反觀即是另一種“空”。因太自愛而無法去愛別人,只知施與而不懂對方的需求,這就讓“施與”成了負擔。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處處滲透出“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氣息。她用冷毅的眼光細細看待這個世界,并用重墨將看到的這個世界以及體會到的人情冷暖,都細致入微地表達在文學中。 張愛玲的小說語言,大量運用了比喻、反諷、對照等修辭手法。她用濃郁的色彩描寫來烘托場景氣氛,讓讀者通過視覺來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比如《金鎖記》中那一段:“長衫搭在肩上,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鉆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兒都鉆到了,飄飄拍著翅子!边@就讓讀者從人物陰沉壓抑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愛情破滅的現(xiàn)實。這段文字精練動人,“鴿子”鉆進褲褂,就像是吹涼了的人心,既生動又自然。 在她的作品《茉莉香片》中,都是悲觀的角色。聶傳慶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愛,所以他一直就是個怯懦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是個心懷仇恨的人;《紅玫瑰與白玫瑰》里,她通過講述佟振保的情史,來展示兩性之間對戀愛和婚姻的差別;《色·戒》中,王佳芝通過美人計殺害易先生,最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易先生,放走易先生后,她卻慘遭殺害;《傾城之戀》里,白流蘇在離婚后,因為受不了家里人的排擠,想通過嫁給范柳原改變現(xiàn)狀,最終因戰(zhàn)事而如愿以償。 張愛玲的散文具有其獨特的語言個性,對人情世故和千家萬戶的刻畫達到了一種令人望塵莫及的高度。她冷靜的筆調(diào)散發(fā)出的那股孤獨和蒼涼感,令讀者潸然——這也構(gòu)成了當時文壇上不同于主流語境的另一種風格。在《燼余錄》中,她通過女性的視角描寫周遭的一切,著重場景現(xiàn)實感的細節(jié)展現(xiàn),表現(xiàn)生活的原生態(tài)。如《談音樂》《談舞蹈》《更衣記》《談畫》《談看書》中描寫關于某種事物的看法,她對服飾的解說、電影戲劇美術的評論、讀書心得、創(chuàng)作自白……全是信手拈來。此外,一些親朋好友的話語記錄和往來書信,都貫穿在張愛玲的散文之中,這些也是她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對歷史的獨特看法以及對人生獨特的感悟。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別具一格,具有典型的個人氣質(zhì)。這令讀者著迷,閱讀時猶如窺探一位遠遠生活在縹緲之處的女子,有時讓人欣喜,有時讓人失落,更多的時候是在閱讀人世間的悲情。張愛玲筆下那許多的人物,比如白流蘇、曼楨、嬌蕊、曹七巧等等,都有著共性——敏感憂傷、自私冷漠,但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現(xiàn)實的真實性。 她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描寫小說中的世界,也是用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雖然沒有摻雜太多個人情感,但感情基調(diào)悲涼。除了小說《傾城之戀》以外,她其他的作品均以悲劇結(jié)尾。她筆下的女性人物都像是她本人的化身。從她們身上,可以映射出當時背景下的女性具有的悲慘命運。 有人批評說,張愛玲小說中的悲涼色彩太嚴重。她以女性為主角,描寫愛情、婚姻、家庭以及生活的瑣碎之事,卻揭示出生活的凄涼、辛酸與無奈。她的小說為何如此悲涼?看看她的家庭就知道了。她出身名門,可是這出身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而是她悲劇的開始。張家是封建貴族家庭,隨著朝代的更迭,張家迅速敗落下來,子孫們也不務正業(yè)。在1920年張愛玲出生的時候,張家已一天不如一天。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發(fā)表作品。1943年發(fā)表的《沉香屑·第一爐香》讓她成為滬上最受歡迎的女作家。她的生母與父親離婚后,出走海外。父親是冷酷無情的,繼母又是刻薄兇惡的,這些都令她對人生產(chǎn)生了消極的看法,使小說充滿了悲涼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