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在地上的人、在樹上的人,以及在飛機上的人。 在地上的人無法意識到什么樣的東西或是情感是“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放不下過去,走不進未來;在樹上的人雖然經(jīng)過了選擇與決斷的訓練,但依然會因為猶豫不定或是以各種借口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心浮氣躁。相對于前兩種人,第三種——在飛機上的人則可以從天空自由俯瞰各種不同的人生風景,也能隨意回到樹上或降落地面。他們能夠清晰了解自我,并擁有隨時舍棄“當下不需要的東西”的果敢的勇氣,因此能熱情洋溢地活在當下,釋放生命的無盡熱情。 如果說搭飛機是“自在力”的展現(xiàn),那么“斷舍離”便是我們搭上那架飛機的機票。我們先通過斷舍離,學會用減法來面對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再透過俯瞰力,學會用加法來認識更深層的自我;最終,獲得自在力,用乘法邁向人生的制高點。 通過實踐斷舍離,一步一步從地面走到天空,掌握自己,學會放下,游刃有余,開拓生命的無限可能,走向心靈的自由、自立與自在!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斷舍離”的創(chuàng)始人。 生于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y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并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zhí)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隨后便致力于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huán)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zhí)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從2000年起,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至今仍在不遺余力地推進斷舍離的事業(yè),分享斷舍離的心得與成果,令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目錄: 序歡迎開啟這場“自在力”的天空之旅 第一章斷舍離,絕非隨意丟棄 透過物品,看到心靈的形態(tài) 看清當下的自我 那些莫名其妙就是扔不掉的東西 抓住事物的本質 減法解決法 生活的品位,必須靠自己磨礪 紙上研討小組case1“丟不掉的女兒節(jié)人偶……”(30多歲,女性) 第二章整理物品的同時,也好好整理心靈吧 只要活著,就會有難題 心靈免疫水平為什么這么低 煩惱,源自思考的停滯 不做自我評價,單純地觀察自己 讓自己喜歡上自己序歡迎開啟這場“自在力”的天空之旅第一章斷舍離,絕非隨意丟棄透過物品,看到心靈的形態(tài)看清當下的自我那些莫名其妙就是扔不掉的東西抓住事物的本質減法解決法生活的品位,必須靠自己磨礪紙上研討小組case1“丟不掉的女兒節(jié)人偶……”(30多歲,女性)第二章整理物品的同時,也好好整理心靈吧只要活著,就會有難題心靈免疫水平為什么這么低煩惱,源自思考的停滯不做自我評價,單純地觀察自己讓自己喜歡上自己只靠自己,就能解除一半的煩惱理所當然的觀念,也要去重新審視紙上研討小組case2“我想保留那些紀念品……”(30多歲,女性)第三章確立自我軸心,讓自己喜歡上自己通過身體,了解自我軸心變得更好的力量自我中心,自我犧牲,自作自受,自我責任從我開始,行動起來不愿承認失敗的我們先確立自我軸心,才能把握距離感充分利用憤怒與嫉妒不知不覺就給自己設限的我們語言改變命運執(zhí)著是磨煉出來的紙上研討小組case3“想報復母親的我”(30多歲女性)第四章運用俯瞰力,在高處把握人、事、物引爆人生革命的三要素刷廁所能提升財運嗎俯瞰一下,便能重新審視前提辨明抽離與俯瞰的區(qū)別將平衡機制作為“相”的“解釋力”金錢就是能量換個角度來俯瞰吧紙上研討小組case4“無法放棄第二個孩子”(40多歲·女性)第五章掌握自在力,重拾快活人生俯瞰,掌握人生真諦斷舍離,通往愉悅之路自在力萌芽的瞬間我們身邊的自在力用好奇心代替否定游刃有余地處在“龍蛇之眼”間黑色憤怒與白色憤怒工作是一種自在的境界卷起內褲,享受自在后記觀自在菩薩,觀存在于自己心中的“菩薩”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于“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張德芬 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翻看完,卻足以改變你人生。我們在生活當中,經(jīng)常用不斷的獲取、占有來獲得某種安全感和滿足感,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垃圾,那些我們并不需要的衣服,本應該扔掉的食物,還有情感生活中那些傷害,那些該斷掉的,該舍棄,就讓它離開吧! ——楊瀾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人民日報》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在于“觀”,如果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思考,還是樂觀、正面地去處理事情,這樣的人就能成功地斷去讓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張德芬 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翻看完,卻足以改變你人生。我們在生活當中,經(jīng)常用不斷的獲取、占有來獲得某種安全感和滿足感,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垃圾,那些我們并不需要的衣服,本應該扔掉的食物,還有情感生活中那些傷害,那些該斷掉的,該舍棄,就讓它離開吧! ——楊瀾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人民日報》 斷舍離是一種個人物品處理,乃至思維方式上的減肥。對事物的斷絕、舍棄、拋離,也是對自我經(jīng)歷的重新梳理和思考。個人生活上是這個道理,在工作、交友、人生規(guī)劃上,亦如是。 ——《新京報》 人生,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修行的過程。無論是生活狀態(tài)還是內心世界,都應該隨時處于一種不停地吸收、學習、反思、決定的過程。那么就跟隨“斷舍離”與自己,以及與被留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與物展開一次嶄新的相遇吧! ——《東方早報》 序歡迎開啟這場“自在力”的天空之旅 “你想做深陷泥潭的鯰魚,還是在清水里暢游的香魚?” 對斷舍離實踐者來說,這個比喻應該并不陌生。 如果只知道一味收集物品,卻不懂得放手,就會活得如同棲息在泥潭中的鯰魚一般。物品流入的閘門大開,出口卻始終緊閉。物品堆積如山,以致河流淤塞、水流停滯,而人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鯰魚。但是,只要打開出口的閘門,清除淤泥,即不需要的物品,便可使水流恢復通暢。人就能像香魚一般,在清澈的水中暢快游移。 一句話概括斷舍離的理念,即通過整理物品,獲得如同香魚在清水中暢游般的自在生活。而整理的對象,并不僅限于物品,還包括眼睛看不見的思想和感情。我們中有些人因煩惱而失去思考的能力,長期深陷在負面情緒的囹圄中難以自拔;有些人被他人的價值觀左右,無法活出自我本色…… 斷舍離,便是讓身處困境的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與人、事、物之間的關系,精挑細選出對當下的自己而言“需要、合適、舒服”的物品,從而達到對選擇力和決斷力的磨煉。 通過選擇和決斷,你將擺脫——依存心、依賴心、責任轉嫁。拒絕、缺乏理解及否定。無法拋開煩惱,感受力鈍化的自我。不自覺、不用心、缺乏前瞻性的自我?偠灾,即“磨磨蹭蹭、優(yōu)柔寡斷、含糊不清”的自我。 漸漸地,你將獲得——對自己的信賴、自我肯定感、喜歡自己的自我。對他人的理解與接納。深思熟慮的能力,豐富的感受力。 有意識地自覺進行整理的自我,無限的開放感。 總而言之,即“痛快、干脆、率直”的自我。 不知不覺中,你將確立起不可撼動的自我軸心,成為決心與勇氣兼?zhèn)涞臉酚^主義者。表面看來,斷舍離是在更換物品。實際上,它也讓我們拋棄了無形世界中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獲得“需要、合適、舒服”。也就是所謂的整理心靈。更進一步,便是斷舍離的終極階段,即本書的主題——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得以親手開拓人生的“自在力”。 接下來,我再給大家打個比方。這個世界上,存在三種人: 在地面匍匐的人。 在樹上爬的人。 乘飛機的人。 在地面匍匐的人,即無法自覺丟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與信息的人,或是知道有必要這么做卻無法付諸實踐的人,以及糾結于過去,又對未來感到不安和憂慮,無法活在當下的人。他們爬不上樹,甚至沒有爬上樹的念頭,更不要說乘飛機了,恐怕連怎么乘飛機都不知道。 事實上,斷舍離,就是那張搭乘飛機的機票,指引你走向自在生活境界的路標。 斷舍離的“離”,就是“離開陸地”的“離”。這次人生的起飛,是一場以獲得自立、自由、自在為目的的飛行。讓我們一起來整頓好滑行道,然后,開始滑行起飛吧! Let’s斷舍離!Get自在力! 第一章斷舍離,絕非隨意丟棄 透過物品,看到心靈的形態(tài) 斷舍離—— 清除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 意識覺醒的過程。擺脫不自覺與無意識。 更換。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替換為需要、合適、舒服。 精挑細選出對當下的自己而言重要的物品,切忌稀里糊涂地全盤接納。 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前提背景。重新審視理所當然的觀念。 修復新陳代謝,回歸“流動的狀態(tài)”。 遵循宇宙法則的生命機制。 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用不同的語言詮釋斷舍離的意義?扇绻堑糜靡痪湓掽c明斷舍離的精髓,我會這樣回答: “斷舍離,即重新審視關系。” 這里所說的關系,泛指我們與人、事、物之間的各種關系。斷舍離要求我們時刻關注當下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需要明確分辨的既不是“我”,也不是“物”,而是兩者之間看不見的那個東西——關系。 眾所周知,斷舍離是指導我們舍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的方法論。那么,這種方法論的目的究竟何在呢?讓我們維持居住場所的舒適環(huán)境?雖然這種說法也沒錯,然而事實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斷舍離這種方法論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我們掌握本書的主題——自在力。 下面,我將圍繞“關系”這個關鍵詞,為大家分析一下究竟什么是自在力。 說到底,本來應該通過斷舍離整理的,就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物品,物品只是思維的證據(jù)、心靈的形態(tài)。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物品是我們經(jīng)過選擇和決斷,經(jīng)由接受、購買等途徑獲得的結果。每一個物品都通過各自不同的途徑,于當下來到我們面前。因此,我們居住和工作的場所等等當下所處的空間,擺滿了反映我們內心狀態(tài)的物品。 沒錯,斷舍離就是試圖以有形世界為媒介,來改變以思維和感情為代表的無形世界的方法論。 或者也可以說,物品是關系的投射。喜歡的人送的禮物,往往使人歡欣雀躍;相反,討厭的人給的東西,往往叫人不知所措。擁有某件物品時內心真實的情感狀態(tài),如實地反映了我們與贈予者的關系。 此外,假如你與家人同住或與人合租,物品則很可能會成為你與對方爭奪勢力、劃分地盤的武器。也許你過去一直都認為“都怪那家伙,房間才這么亂”!而一旦開始嘗試斷舍離,你或許就會發(fā)覺,大部分的垃圾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別人的東西,通常看起來更像垃圾,是因為我們總是慣于將自己正當化。 總而言之,物品與人際關系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因此,物品是物而又非物。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禪宗的味道,不過在斷舍離的理念中,物品就是無形事物的具象化。 通過直面物品,看清自己的思維及感情的狀態(tài),這便是斷舍離。 看清當下的自我 在直面物品,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兩個標準,一是“我是否用”,二是“現(xiàn)在是否用”。理清這兩個問題,才能真正舍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舍棄這個行為上,但說到底,舍棄不過是重新審視關系的結果罷了。 當你把堆積如山的廢品清理完畢,就證明你已經(jīng)通過問自己“我是否用”,強化了自我軸心;同時通過“現(xiàn)在是否用”這個問題,強化了當下這個時間軸心。從此以后,你就會在生活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舒暢。此時的斷舍離,便已不再是單純的物品整理術了。 進一步來說,不僅僅是物品,我們看待平時的習慣、口頭禪,以及人際關系的視角也會發(fā)生變化,而斷舍離則自然而然地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展開與運用。 持續(xù)不斷地審視關系,“當下的自我”的輪廓便會越來越清晰。這種變化會同時發(fā)生在精神層面和物理層面。 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不少人都在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光是心里明白并刻意進行訓練,往往很難看到實際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從內在、物品以及場(空間)這三個方面,多角度強化“當下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為人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行、離職、遷居、結婚、離婚、再婚、生育……這些變化,我本人在實踐過程中也有所體驗,許多讀者也曾給過我類似的反饋。 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重新審視關系,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自在力能讓我們獲得以真實的自我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 所謂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 自立:辨明關系的本質,面對任何事情,都能采取“自己提出要求,自己開始行動”的姿態(tài)。是以自我為軸心的我。 自由:正因為已經(jīng)確立了自我軸心,必要時,也可做到以他人的觀念為軸心采取行動,靈活應對。是臨機應變的我。 自在:不被善惡、正誤等二元論或其他不必要的觀念左右,接納本原狀態(tài)下的思維、感情、感覺,胸襟寬廣。是能夠俯瞰的我,以及對偉大的事物心懷感恩的我。 從中獲得的自在力是—— 一種給我們帶來好運的力量。使我們在必要時邂逅必要的知識與人際關系,并帶來一場生活革命。 一種讓我們在好運中得益,在厄運中學習的智慧。 一種令我們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與期待,實現(xiàn)心中真正渴望的力量。它讓我們成為決心與勇氣兼?zhèn)涞臉酚^主義者,積極參與(提出要求、意見,奉獻)自己、周圍和社會的事務。 如果用演奏樂器來打比方的話,了解斷舍離的理念、剛開始舍棄物品的階段,就像剛剛開始學吉他。盡管還不習慣,卻必須堅持不懈地練習,循序漸進地掌握演奏方法,然后才能根據(jù)樂譜來演奏,甚至加入一些自己的即興編排。 自在的境界則像是即興演奏。根據(jù)當下的心情和感覺彈奏出的旋律,即便是摯友之間也各具特色,毫無雷同。人的潛意識比意識更加深刻,從潛意識里自然流淌而出的音符,必會組成一首美妙和諧的協(xié)奏曲,這是毫無覺知的人沒辦法獨立完成的。只有擁有自在力的人,才能進入這個美妙和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