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講述中國銀行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真相的書,這是一本銀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必需的職場圣經(jīng)。畢業(yè)于普通學校,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作者王世,卻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精彩的職場夢。這個職場夢不是由想象構成的,而是由理想、智慧和行動完成的。四十多年匯豐銀行、民生銀行摸爬滾打的經(jīng)歷,讓他對職場有了獨特而務實的認識。在這本書里,不只有升職加薪的道與術,不只有銀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和顯規(guī)則,更有一種態(tài)度,一種情懷,教你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不違初心,追隨智慧,熱愛生活,執(zhí)著理想,成就精彩而成功的職場人生。 作者簡介: 王世 他曾經(jīng)因為英文不好不敢報考香港公務員。他曾經(jīng)因為自己出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對進入?yún)R豐銀行不抱希望。他是后來的匯豐銀行中國區(qū)總裁,首位出任國內(nèi)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行長的香港銀行家。 上海出生,香港成長。1973年進入?yún)R豐銀行,從見習生開始,歷任部門主管、中國區(qū)總裁,并被派駐美國和加拿大參與國際化業(yè)務拓展。傳統(tǒng)的蘇格蘭式銀行訓練,積極進取的企業(yè)家精神,游走內(nèi)地、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金融經(jīng)歷,成就了他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入鄉(xiāng)隨俗的本土化理念。 退下后的他出任麥肯錫亞太地區(qū)資深顧問以及香港銀行學會榮譽顧問,并在業(yè)余時間從事寫作。著有《北上領導軟實力》、《北上管理的藝術》等書,為大學生和職場新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提供了知識、思想與經(jīng)驗。 目錄: 自序 第一章先就業(yè),再擇業(yè) 第二章起跑線,很關鍵 第三章匯豐的道與術 第四章海外生活的學問 第五章走近領導 第六章職場溝通術 第七章認知管理 第八章預習明天的你 后記初入印尼銀行 經(jīng)濟有周期,職場必然也有相對的周期。經(jīng)濟好,職場必然好,工作機會多,找工作容易。反之亦然。 我1972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工商管理系,輔修經(jīng)濟。正巧碰上經(jīng)濟不景氣,找工作不容易;蛟S應該這么說:要想找到有“合理”待遇的工作不容易。合理與否并無標準,只是大家心中一個數(shù)目字而已。 比如說,大家都認為政府有“好”的工作,好的意思是指工資比一般公司要高。政府一千多,其他公司就出一千,總要比政府低一點。市場什么價,似乎由政府帶動。讓我說點背景讓大家能理解當年的就業(yè)情況:政府每年公開招聘EO(行政主任),說是公開招聘,其實是由當年兩家大學包辦。因為市場只有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畢業(yè)生才有政府認可的學位,所謂Degree。其他的院校都沒有學位,只能算是大專,雖然名稱可以叫做學院。沒有學位就根本無法考EO,只能等其他機會。 EO的聘用在兩家大學里面也有不成文的比例,香港大學歷史悠久,自然有優(yōu)勢,起碼坊間公認英語水平較高。兩者比例大致是80:20,中文大學的畢業(yè)生能有20的那一年就算很好。我在1972年畢業(yè)的時侯,就不覺得有同學考進政府做EO,有的話也是極少數(shù)。 進不了政府,就趕緊申請其他工作。有的人知道自己英語水平根本不夠格,就不要作無謂的嘗試,直接到外面找工作更直接,我就是其中一個。 讓我解釋一下,為什么我的英語水平不好,否則大家會以為中文大學出來的英文都是一般般。我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我是從臺灣小學畢業(yè)后才移居香港,以前從未碰過英語,英語水平有限。來到香港,不通粵語,加上英語只有ABC字母程度,只能在英語補習學;烊兆印V钡街袑W四年級才進入正式的中學奮起直追,三年后勉強考進中文大學,不過根基不好,英語一直是我的軟肋。(雖然名字是中文大學,授課還是以英語為主) 就是因為這條軟肋,我心知肚明考政府EO不切實際,根本不想,直接到其他地方試試自己的運氣。其他的雇主,大致上出手在一千港元左右,然后在一千這個數(shù)字上玩把戲,香港大學畢業(yè)一千一,中文大學九百,一般總會差一點。那時候也沒想到什么歧視的問題,既然勞動力市場如此,就接受事實,而最讓人心涼的事實在于根本沒工作。 幾個要好的同學,總會相互安慰,“時辰”未到而已。四月份考完學位試,已經(jīng)開始發(fā)求職信,不過始終沒消息,每天晚上都是以失望終結。好的是,第二天早上又是另一個希望的開始。 過了三個月,總算找到一家印尼華僑開的銀行,進去做見習主管。那一年請了四個畢業(yè)生,工資按大學名氣排列。第一級,香港大學一千二;其次,中文大學一千;再下一級,浸會書院八百;還有一個,珠海書院六百。四個人進去的時侯不知道彼此有差距,后來一發(fā)工資,馬上少一個,珠海那個聽到彼此的差別,立馬走人。也很難怪,工資跟人差一大截,心里不服氣。剩下三個,相差“無幾”,暫時留下再說,正所謂“騎驢找馬”,找到另外的機會再說。 我的看法逐步改觀,原來小銀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習機會多。我先在總行營業(yè)部掛單,一上班就負責總行與其他兩家分行的往來戶口。負責就是要我來批準提款的意思,有錢在賬戶沒問題,我一簽字,柜臺就付。分行的客戶提款也一樣,不過經(jīng)過電話來總行查詢就是?磥砗唵,只要每天來一次沒問題,因為所有賬戶的賬卡要等到晚上,甚至明天才能過賬(那時候,沒有電腦)。如果客戶發(fā)了第二張支票,別人拿來兌現(xiàn),要過賬就產(chǎn)生風險,因為前一張還未過賬,這一張可能過不了,賬戶錢不夠。 每天都受到這種威脅的折騰,根本不知道“炸彈”會在什么時侯爆炸?原先不知道風險不要緊,等一會總算了解風險,心中驚慌,日子不好過。工作時間長,是第二樣不好過。由于沒有電腦,樣樣事情靠人手計算。舉個例子,儲蓄存款的利息要天天計算。把每天存款結余乘以利息再除以365就得出客戶應得的利息。今天算完,明天再算。有這么多的賬戶天天算,而且沒有計算機,只有用手上的算盤來計算。我是“倒霉”,以前在臺灣學過算盤,算得比人快,自然工作量大很多。而且,其他的員工都是來自印尼的中學畢業(yè)生,說起來難聽,都是沒頭沒腦的“大孩子”,手腳慢不算,根本是來銀行混混而已。要罵他們,心中覺得不好意思,都是大孩子。不罵他們,算一個利息十幾分鐘,算不完都是我的。所以天天吃完銀行提供的晚飯,即刻開工,起碼忙上三四個小時才能下班。 半年過后,完成學習,準備升級。發(fā)現(xiàn)銀行對中文大學的“歧視”依然存在,原來兩類人工資各加二百,兩者差距依然不改,還是二百元。心理不服氣,以為熬過培訓,表現(xiàn)良好,差距可以抹掉。沒想到,還是有差距。“士可殺不可辱”的心情,使我決定離開我第一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