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人給青少年的自控課》拯救戰(zhàn)斗在拖延一線的同學、起床苦難戶、熬夜“釘子”戶、課后“加班”專業(yè)戶……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如何,都請不要輕易下結論。好的請堅持,壞的請努力,你要看到別人的光芒,更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狠狠心,學習生活將不再焦慮!肚迦A北大人給青少年的自控課》一書中,清華北大知名學長梁啟超、馮友蘭、胡適、林語堂、梁實秋、梁漱溟、季羨林、楊絳、俞敏洪等將為你講述如何自控。更多好書點擊購買無法掌控自己,就無法成就未來。本書可以用來拯救戰(zhàn)斗在拖延一線的同學,起床困難戶、熬夜“釘子戶”、課后“加班”專業(yè)戶……十幾歲的年紀,總會遇到自我約束的課題。要知道,你所羨慕的別人的光芒,更多地來自自我管理的力量。自我管理也是一種自由。本書中的清華北大人將告訴你如何自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時間、學習、生活和人生。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如何,都請不要輕易下結論,不要灰心,一切就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作者簡介: 楊茜彥,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擔任過中學教師,講課方式輕松,深受學生歡迎;后精修心理學,專注于中學生成長閱讀提升服務,善于把握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常受學校邀請舉辦閱讀講座,勤于創(chuàng)作,主編有《中學生好詞好句好段》《名言警句大全集》等。 目錄: 第一章自控從明白“想要,不要,要”開始 先正確評判自己 和自己來一次面對面的聊天 算一下有多久沒生氣了 小心,壞情緒有很強的傳染力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其實是你不需要的 第二章訓練意志力,經常跟自己較量 用斬釘截鐵的態(tài)度去完成一件事 讓意志力的三種角色都發(fā)揮作用 自己選擇的路,硬著頭皮也要走完 要贏過昨天的自己 哪些是你的性格短板 不做小草,要像大樹一樣活著 不被失敗效應支配 第三章忍耐的極限在哪里第一章自控從明白“想要,不要,要”開始 先正確評判自己 和自己來一次面對面的聊天 算一下有多久沒生氣了 小心,壞情緒有很強的傳染力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其實是你不需要的 第二章訓練意志力,經常跟自己較量 用斬釘截鐵的態(tài)度去完成一件事 讓意志力的三種角色都發(fā)揮作用 自己選擇的路,硬著頭皮也要走完 要贏過昨天的自己 哪些是你的性格短板 不做小草,要像大樹一樣活著 不被失敗效應支配 第三章忍耐的極限在哪里 十幾歲,逆境是常態(tài) 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 抗壓訓練:扛住 頻繁體驗挫折 敢于忍受一切你認為受不了的事情 第四章你就是你,煙花絢爛的自己 尊重權威不是要盲從 讓自己做最后的決定者 沒有人可以替你成長 讓判斷力變得細密而踏實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就是風景 學會自己長大 第五章別讓大腦欺騙你 思考要靠自己 思考不是專家的權利 要得到答案需要先敢于提問 學習最怕“營養(yǎng)不良”和“消化不良” 第六章不管世界什么樣,都要學會欣賞 缺點再多也要愛自己 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理解你 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別讓外界的標簽阻止你成長 第七章正面情緒的神秘影響力 現在就發(fā)愁還為時尚早 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一件事失望不等于人生就沒意義 墜下去還能升起來 積聚正能量,和快樂有交集 第八章朝遠看,一下子豁然開朗 戒了吧,拖延癥 滿足于110,往往只能達到110 不甘于現在,尋找另一種可能 耐力訓練 可以不成功,不能不成長 第九章祝賀你,真正長大成人 機遇藏在哪里 聽從內心,才是想要的 長大了,有些東西必須堅持不可放棄 自己變強就是對世界最好的適應 學會遺忘是一門必修課 參考文獻 前言前言 說到“自我管理”,你心里頭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真討厭啊!誰要在十幾歲的時候控制自己,那意味著失去自由。”好像的確是這樣,這四個字意味著每天復習完功課之前不能玩游戲,意味著被人打了一拳只能忍氣吞聲,意味著減肥時期看到垂涎欲滴的美食只能咽口水。的確是很討厭,可是你再想想,最快樂的時候并不是享受頓頓大餐的時候,也不是天天玩游戲的時候,而是挑燈夜戰(zhàn)三個月最終啃下托福的時候,是每晚堅持繞操場跑十圈終于成功瘦下十斤的時候。 實際上,自我控制也是一種自由。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人才是情緒、欲望和情感的奴隸,永遠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形態(tài)。你的十幾歲,就像站在一列火車前,看著面前言 說到“自我管理”,你心里頭的第一個想法一定是:“真討厭啊!誰要在十幾歲的時候控制自己,那意味著失去自由。”好像的確是這樣,這四個字意味著每天復習完功課之前不能玩游戲,意味著被人打了一拳只能忍氣吞聲,意味著減肥時期看到垂涎欲滴的美食只能咽口水。的確是很討厭,可是你再想想,最快樂的時候并不是享受頓頓大餐的時候,也不是天天玩游戲的時候,而是挑燈夜戰(zhàn)三個月最終啃下托福的時候,是每晚堅持繞操場跑十圈終于成功瘦下十斤的時候。 實際上,自我控制也是一種自由。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人才是情緒、欲望和情感的奴隸,永遠無法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形態(tài)。你的十幾歲,就像站在一列火車前,看著面前許許多多的車廂。小的時候,大人們總會站在車廂門口,微笑著告訴我們哪些是應該靠近的,哪些是必須遠離的?墒乾F在,你得學會獨自面對,需要“自覺”。可能真的只有傻子才會放棄所謂自由,學著控制自己,但學會了以后他就比你聰明。 事實上,你眼中大如天的自由也不過是些小事罷了,少抱怨別人一句,原來總和你對著干的人也就消停了不少;在原來無法忍受的事情上再多堅持五秒,你再也不會覺得那件事是你的阻礙;比平時早十分鐘起床,時間充裕也許就再沒有什么“突發(fā)狀況”能讓你遲到。自由就是這樣一點點的改變罷了,你不喜歡“管理”或是“控制”,那就從這些小小的“改變”開始。人總是要有榜樣,有幾個偶像的。追星如果不是太狂熱到妄想、盲目的地步,真是一件有利于成長的事。你選的榜樣是誰并不是那么重要,哪怕他只是對門特別懂電腦的王叔叔,要緊的是他傳遞給你的是正能量。 這本書是“清華北大給青少年的自控課”,里面打包了許多偶像送給你。當你所知道的榜樣越多,你就會知道大師也好,明星也罷沒有幾個“天賦異稟”,他們中的大多數開始時比你還要平凡,只是后來他們變得比你更自信,更努力,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們平凡時期對殘酷現實的逆襲,聽起來真是讓人痛快。書里的故事不是道理,你不需要背。你要做的就是閱讀、自查、付諸行動、學著自己長大。戒了吧,拖延癥 惰性是我們的仇敵,要克服惰性我們必須動員堅強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也就算成功。舉一個極簡單的例子:在冬天早晨,你睡在熱被窩里很舒適,心里雖知道現在應該是起床的時候而你卻舍不得起來,你不起來,則順著惰性。被窩的暖和舒適、外面的空氣寒冷、多躺一會兒的種種借口,對于起床的動作都有很大的抵抗力,使你覺得起床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但是如果你下一個決心說非起來不可,一聳身你也就起來了。這一起來事情雖小,卻表示你對于最大抵抗力的征服,你的企圖的成功。 ——朱光潛(著名美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青春舞臺 曾經有甲乙兩個學生同時報考某教授的博士生,可是教授只招一個學生,于是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目,兩個學生同時做完了。過程一樣精彩,結果也一樣正確,難分伯仲,但教授思考了一下,選擇了甲。乙很不服氣地找教授問:“為什么沒有選擇我?”教授指著題目開始做的時間說:“題目是我上周五下午布置的,甲是從上周五下午四點開始做的而你是周一開始做的,我之所以選擇從周五下午四點開始的甲是因為我認為一個立刻開始行動的人更具競爭力! 乙做題又快又準,如果是應試答題,乙絕對有勝出的優(yōu)勢。這位教授不僅僅是為了選一個能答對題目的考生,而是在觀察兩個人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這更是一份人生的答卷,人生的答卷是沒有答題和收卷鈴聲的。 我們從小就讀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在古代四川偏遠地區(qū)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而另一個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么去呢?”窮和尚說:“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备缓蜕姓f:“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么去?”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到南海的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富又如何?向著目標、帶著信念,窮和尚去了又回,只因為付諸了行動,就像穿過了黑暗才能到達黎明和白天,而只有付諸了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明天,明天,不是今天。”這是懶惰人最喜歡說的話。明天之后永遠還有明天,你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偶爾的偷懶無可厚非,就當給自己放了一天假,然而一旦成為了習慣,懶惰就會成為一種慢性病,無法吃藥打針治療。也許一開始,對你而言懶惰或許不算什么,但慢慢你就會連今天必須完成的工作都拖延到明天,最后,就如同童話故事里的寒號鳥一樣得過且過,讓拖延換來了終身的遺憾。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說過:“如果你跟得上時間的步伐,你就不會默默無聞!边@句話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其實,昨天是今天、明天是今天、今天是今天、后天也是今天,未來的每一個日子都是今天的延續(xù),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現在”堆積而成的,沒有現在也就沒有過去和將來。 因為“還有明天”人的意志就松懈了,這足以使人懶惰、頹廢。惰性是我們的仇敵,要克服惰性我們必須動員堅強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事實上,若想改變我們的生活就要行動起來,理想可以不用言語的表達,但需要通過行動來驗證,有了強烈的愿望,你就積極地邁出實現它的第一步,不用拖延也不必等待所有的條件都具備,牢牢把握住現在的時間。 時間在你手中,為你左右,如果我們能在適當的時間內做完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雜亂無章地處理事情,那么我們就能更加科學地把握時間、追求效率。 成長心路 拖延是怎么回事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它不可更改而且可以預知的客觀時間,即鐘表或日歷上表示的時間;另一種是“主觀時間”,這個時間是不同個體對時間流逝的獨特感受。 比如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而在聽一堂枯燥的課時,又會覺得時間慢得像蝸牛,這就是“主觀時間”,它不可被量化,也無從比較。如果我們能將“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做到及時地行動、有序地規(guī)劃。即使還有很多富裕的時間來完成工作,我們也會每天按時開工,不會把工作積壓到最后一刻。對于拖延者來說,他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存在嚴重沖突,而且他對此毫無認知或他不想承認這種沖突存在,因此他要么沒有時間觀念,要么就是總覺得事情進展順利,但是突然在某一刻發(fā)展時間已經如此緊迫根本來不及完成任務。 社會心理學家都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當我們把實現目標的時間設定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里時,我們就會覺得它不那么重要,即使它相當要緊;相反,我們的即有目標會比這些長期的目標重要得多,即使它不過是一些無關宏旨的小事,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未來折扣”,它是人類的天性,也是為什么拖延對人的影響這么大的原因。 和自己來一次面對面的聊天 一個人要是有很強烈的成功愿望,除了奮斗之外,得不停息地去思考,忍受內心的煉獄和折磨,才能夠從灰燼中站起來,反敗為勝。我走到今天這一步,并不是因為我念書念得有多好,雖然書我也念得不錯,但我認為事業(yè)的成功首先應該歸因于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觀察和文化感受。我喜歡從人的本原心理上去思考問題,這樣能不斷地醫(yī)治自己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在內心深處做一個勇敢者,做一個成功的人,最后就會有許多機會向你走來。學會關照內心,獨立思考,經常體會自己本原的東西是什么,學會以第三只眼睛看自己,通過每件事情來了解自己內心。 —張朝陽(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 青春舞臺 季羨林曾經做過一篇名為《反躬自省》的文章,里面提到知己的不足,要從認識自我開始。他以自己為例進行剖析,他說自己并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資質中等,喜愛繪畫和音樂。但中學的時候,他的繪畫水平已落后于其他同學,他也曾深深地為此感到無奈。季羨林覺得自己是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之人,有自己的私心,但也會為別人著想,曾經犯過錯誤,傷害過一些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卻會挺身而出,不計較個人利害,所以,整體來講,季羨林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講原則的人。因此后來,當他發(fā)表了那些感悟人生、探討天下的人生哲理時,才能夠讓世人信服和學習。這就是“知己不足”的力量,這力量不僅讓季羨林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世界,倘若我們普通人也能夠常常做到“知己不足”,在這過程里你會有怎樣的收獲,自然可想而知。 人們常用“自省”這個詞來警示自己、提醒他人,但是對“省”的真正含義或許你并未全然知曉,省有兩解:一解為省悟,一解為反省,先有省悟,后有反省。省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反省則為自我檢查之意。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季老這樣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歷來都是最難解決的命題之一,這需要一定的方法。 莊子給出的方法就是“心齋”,季羨林曾給北大學子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日,孔子的弟子顏回對他說:“老師,我想出去做事,除暴安良,接濟貧苦人民!笨鬃訁s說:“你現在不能出去,你還不成熟,過于浮躁,還沒有認清自己,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你還是先去齋戒吧!”顏回說:“我從小家里就窮,很少吃肉喝酒,這算不算齋戒呢?”孔子說:“你指的是祭祀上的齋戒,我說的是心的齋戒。在生活中,你不僅要通過耳朵去聽,還要通過心和氣息去感受,將感受到的氣息回歸內心,形成自我認知,這就是心齋! 認清自己之后你就可進入自省的第二層意境:反省、自我檢查。北大人人都知道《論語》里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宋代的朱熹也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逼湟饨栽诜词,反省可“自知己短”、彌補短處、糾正過失。在古代的先賢那里,反思與自省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行為,它應時刻伴隨你身旁,不斷地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拷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孟子有這樣一句話:“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說,稱完才知道輕重,量完才知道長短。世間萬物都是這樣,而心靈則更需要反復的衡量,這樣你才能不斷地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自古以來,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懂得反省的人:鄒忌在別人的贊揚聲中反省自己,從而認識到了齊國政治的弊端,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使得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唐太宗懂得反省自己,善于接納別人的意見,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反觀那些不懂得反省的人,大都有很悲慘的結局:西楚霸王剛愎自用,臨死的時候還在怪“時不利兮騅不逝”;崇禎皇帝不納忠言,國破之時也沒有反省到自己的錯誤,高喊“群臣誤我”。 正如馮友蘭先生告訴北大學子的:“反思,總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受到什么阻礙,感到什么痛苦,才會有的。如同一條河,在平坦的地區(qū),它只會慢慢地流下去,總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會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風,它才能涌起波濤。但并非所有的人,在面對困難、阻礙和痛苦之時,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思與自省,始終還是有一些執(zhí)迷不悟者存在!敝挥薪洺7词〉娜耍谏钪胁拍茏龅剑骸坝袆t改之,無則加勉”,從而不斷修復自我,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反思令人知得失,曉進退,不必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跑,偶爾停下來想一想你的人生、生活,或許這樣更能讓你明白生活的真諦。反省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見你心靈上的污點,繼而照亮前進的路途。 人難免有錯,有了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得反省自己并改正錯誤,這樣很容易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所以,反省是砥礪自己的最好磨石,是自我認識水平進步的動力,反省可以對自我的言行進行客觀的評價,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問題,修正偏離的行走航線。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都在反省自己,他留下的百萬字的日記內容,大多數都是自己行為的反省。 初到京師為官的曾國藩耽于應酬交際,而忽略了學習,于是,他在日記里痛批自己的行為,并決定謝絕應酬,減少郊游。 曾國藩年輕得志,因而高傲,喜歡與人爭論,結果經常使得朋友之間不歡而散,他也在日記里反省這樣的行為。 創(chuàng)辦團練的時候曾國藩因一時急功近利,伸手向朝廷要官,結果被雪藏了起來,這讓他后悔不已,在他的日記里也有這方面的自我反省。 曾國藩幾乎每天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這些使得他不斷改過遷善,優(yōu)化自己的行為,在官場中也越來越順暢,終成一代中興之臣。 無論何時,自省都是重中之重。有位哲學家經過一生的努力,在哲學研究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卻在晚年的時候突然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舉動,他解釋道:“我只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經常有人說:“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边@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我們被絆倒之后,往往是立刻起身就離開了,根本沒有看清到底是什么把自己絆倒了,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情況的時候,照舊還是要被絆倒。所以,當我們做錯了某件事或者某一件事情失敗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回頭看看。把那塊絆倒自己的“石頭”撿起來好好研究研究,同時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不要覺得恥辱,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你避免再次跌倒。 成長心路 如何和自己面對面 認識客觀的自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知覺,但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或多或少都存在盲點。心理學家建議,想擁有“自知之明”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從比較中認識自己。多和朋友們比較,多和熟人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此外,我們還可以和別人的標準進行比較,以自己能否達到他們的標準作為尺度來判定。 其次,從人際態(tài)度了解自己。當我們對自己的品性和行為感到疑惑時,可以嘗試著去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它就像一面鏡子,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我們的真實面貌。 最后,用實際成果來檢查自己。實際成果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有著相當的事實依據作為基礎,因此相對來說更加客觀。但是我們得盡量避免只從一個方面去判定,比如一次考試的成績、一個科目的學習等。 要贏過昨天的自己 使一個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學講師) 青春舞臺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人類的潛能平均開發(fā)程度只有10%左右,可見,人類還有絕大部分的潛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旦這些潛能得到開發(fā),人類所能爆發(fā)的能力一定是驚人的。面對困難,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輸給了困難,而是輸給了自己,因為我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的大部分挫折都不是我們的敵人,它反而更像人生的一道必選題,在給我們提出問題的同時,也一定會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當我們面對巨大的人生困境時,不要絕望地倒下,而是要勇敢地激勵自己,激發(fā)自己潛在的能量,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1英里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但依舊沒能實現。于是,許許多多的醫(y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要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的路程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 而當所有人都相信這已經成為一個鐵的規(guī)則時,羅杰·班尼斯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推翻了所有醫(yī)生、教練和運動員的斷言,他開創(chuàng)了4分鐘跑完1英里的紀錄。而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此后的一年中,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的,我們所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潛能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不要經常把“我不行”、“我不能”掛在嘴邊,不要急于否定自己,每天多給自己一些肯定,我們就會變得更加優(yōu)秀。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每個人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就應該勇于突破自我界限,而不是首先給自己設限。很多人在遭遇了幾次挫折之后,就自我否定,喪失了奮發(fā)向上的激情,丟掉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氣,于是挫敗的心理就由此產生了,也就很難再有大的成就。 一位武術高手參加比賽,自負地認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當打到了中途,他警覺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手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突破自己的漏洞。比賽結果可想而知,武術高手失去了冠軍獎杯。他憤憤不平地回去找?guī)煾,央求師父幫他找出對方的破綻,好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師父卻笑而不語,只在地上畫了一條線,要他在不擦掉這條線的情況下,設法讓線變短。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還是請教了師父,師父笑著在原先那條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相比較之下,原來那條線看起來短了很多。 這時師父說道:“奪得冠軍的重點,不在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線一樣,只要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也就在無形中變弱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沒有誰可以成為最強,要想常勝就必須不斷努力,攀登新的高峰。那些我們熟悉的領域與專業(yè),我們做起來固然會得心應手,但若長久停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那么再多的重復也無濟于事。生命需要不斷地自我挑戰(zhàn),只有朝著一個更高的難度奮進,我們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人生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自己,挑戰(zhàn)自我就要不滿于現狀、不屈服于命運、不畏懼困難、不相信神話、勇于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挑戰(zhàn)自我就要不斷求新、求進步,敢于開辟新的征程、樂于接受新的風雨、不墨守成規(guī)、不故步自封、敢于體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樂。 生活中,有很多困難困擾著我們的成長,一些問題之所以沒有能夠解決,也許并不是因為問題本身的難度,而是我們把它想象的太復雜了,因而不敢去面對它。在現實生活中,當一件事被認為是不可為時,我們就會為不可能找許多理由,從而使這個不可為顯得理所當然,我們也就不會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最終的結果肯定是這件事真的就成了不可為之事。殊不知勇于挑戰(zhàn),我們就能夠擊敗許多“不可能”,充分地激發(fā)出個人潛能。 成長心路 “馬蠅效應”與前進的動力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馬蠅效應”,是指沒有馬蠅叮咬的時候,馬走得慢慢騰騰;有馬蠅叮咬的時候,再懶惰的馬都能跑得飛快。以這個理論為依據,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欲求,有人看重精神層面的需求,有人更看種物質利益。這些欲求就是驅策人前進的“馬蠅”,對自己的要求可以對癥下藥,給自己激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