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星云、圣嚴、學(xué)誠等當今佛學(xué)界的九大宗師首次群賢畢集,為你開示人生智慧的精華合集。打開此書,大師教誨燦若繁星,是極為難得的心靈之旅。大師所言,既不是高深難懂的佛理,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說教,而是針對俗世人生的各種迷惘、煩惱和痛苦進行點撥,讓讀者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活在當下,收獲平安、喜樂和幸福的人生。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國際著名佛學(xué)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主張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圣嚴法師,佛學(xué)大師,主張?zhí)嵘说钠焚|(zhì),建設(shè)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guān)懷任務(wù),以關(guān)懷達到教育目的。學(xué)誠法師,23歲被推舉為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方丈,F(xiàn)同時亦是陜西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緯盼蛔髡咝窃拼髱煛⑹婪◣、學(xué)誠法師、覺光法師、惟覺法師、如瑞法師、戒忍法師、明海法師、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均為當代高僧,是當今佛學(xué)界九大宗師首次匯聚一堂。 目錄: 前言:為你點破塵世中的迷茫與困惑 覺光法師:放下就是一種成功 星云大師:真正的發(fā)奮是活在當下 惟覺法師:讓心安住在當下 圣嚴法師:為蕓蕓眾生點亮心燈 如瑞法師:珍惜今天,你才會有明天 戒忍法師: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學(xué)誠法師:青山無處不道場 明海法師:在生活中觀自在 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舍利己心,取利他心據(jù)媒體報道,2014年2月18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來訪的連戰(zhàn)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作為宗教代表,也包括在連戰(zhàn)的訪問團隊當中。習(xí)近平在與星云見面時特別表示:“大師送我的書,我全都讀完了。”星云還透露,習(xí)近平也是他的“書迷”,曾讀過他的新作。
在人世間,苦是人的一種真實的、現(xiàn)實的情況,比方說社會上有刀兵水火之苦,家庭里有愛恨情仇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內(nèi)心中有貪嗔愚癡之苦,所以大自然界也給予我們一些痛苦。當然,佛教不是以苦為目標,苦是一種情況,主要的是能夠降服苦,能夠以終苦為樂,所以佛教有很多終苦為樂的梵文。所謂樂,就是能自在、安心、平安、獲得歡喜、獲得逍遙,覺得人生和世界都很有意義。 ——星云大師
今世今日,我們做人都覺得很苦,生苦、老苦、病苦、思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這三苦八苦,用一句話概括是無量諸苦,這些苦是從哪里來的?都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據(jù)媒體報道,2014年2月18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來訪的連戰(zhàn)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作為宗教代表,也包括在連戰(zhàn)的訪問團隊當中。習(xí)近平在與星云見面時特別表示:“大師送我的書,我全都讀完了。”星云還透露,習(xí)近平也是他的“書迷”,曾讀過他的新作。 在人世間,苦是人的一種真實的、現(xiàn)實的情況,比方說社會上有刀兵水火之苦,家庭里有愛恨情仇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內(nèi)心中有貪嗔愚癡之苦,所以大自然界也給予我們一些痛苦。當然,佛教不是以苦為目標,苦是一種情況,主要的是能夠降服苦,能夠以終苦為樂,所以佛教有很多終苦為樂的梵文。所謂樂,就是能自在、安心、平安、獲得歡喜、獲得逍遙,覺得人生和世界都很有意義!窃拼髱 今世今日,我們做人都覺得很苦,生苦、老苦、病苦、思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這三苦八苦,用一句話概括是無量諸苦,這些苦是從哪里來的?都是我們自己找來的。自尋煩惱自己斷,我有了煩惱叫別人幫忙是不可能的,主要還是看自己放不放得下,放下就是一種成功!X光法師 只要有一個人的心念與佛法的慈悲及智慧相應(yīng),他就生活在人間凈土。換句話說,凡夫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可見凈土,參禪參到明心見性也可見到凈土;如果既不念佛,也不參禪,而修行五戒十善,或盡責任、奉獻社會,能與慈悲心與智慧心相應(yīng),也能見到人間凈土!婪◣ 會修行的,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修行,青山無處不道場,不能說我在這個地方能修行,換一個地方就不能修行,那就是修行沒有功夫的一個表現(xiàn);會做事的,到哪里都能夠有事情做,菩薩要成就眾生,到什么地方都能成就眾生!獙W(xué)誠法師 星云大師:真正的發(fā)奮是活在當下 星云大師,1927年出生于江蘇江都,21歲時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國際著名佛學(xué)大師,中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200余所道場;創(chuàng)辦9所美術(shù)館,26所圖書館、出版社,20所書局,50余所中華學(xué)校、16所佛教叢林學(xué)院;著作等身,有《寬心》《舍得》《包容的智慧》《百年佛緣》等110余種佛學(xué)著述。 真正的發(fā)奮是活在當下 倡導(dǎo)“人間佛教”,赴臺弘揚佛法 如何去降服痛苦,獲得歡樂,這是每一個世人都想追求的。當年佛陀釋迦牟尼創(chuàng)始佛教,也是抱著這樣的目的。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是一個文武雙全、智勇兼?zhèn)涞耐踝,但是他卻有感于現(xiàn)實和人世的無常,并不想繼承王位,反而對探討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擺脫痛苦、獲得解脫的途徑和方法熱衷不已。為此他拋棄了宮廷的舒適生活,一個人來到森林中,走上了出家修行之路。后來幾經(jīng)周折,他終于大徹大悟,解脫成佛,并創(chuàng)立了原始佛教。 王 魯 湘:佛祖當年也是因為考慮到人生的四苦,才發(fā)愿要普救眾生,然后出家創(chuàng)立了佛教。在您看來,佛教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作為一種宗教、一種學(xué)術(shù),或者一種智慧來說,佛教最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呢?星云大師:釋迦牟尼佛的主要目標是四教立心,對人進行教化,所以我想整個佛教的宗旨是為了讓出家人離苦得樂。王 魯 湘:佛教理解的苦與樂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星云大師:在人世間,苦是人的一種真實的、現(xiàn)實的情況,比方說社會上有刀兵水火之苦,家庭里有愛恨情仇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之苦,內(nèi)心中有貪嗔愚癡之苦,所以大自然界也給予我們一些痛苦。當然,佛教不是以苦為目標,苦是一種情況,主要的是能夠降服苦,能夠以終苦為樂,所以佛教有很多終苦為樂的梵文。所謂樂,就是能自在、安心、平安、獲得歡喜、獲得逍遙,覺得人生和世界都很有意義。王 魯 湘:過去我接觸過一些僧人,也接觸過一些佛教信徒,他們好像是把更多的信佛的精力放在生命結(jié)束以后,也就是關(guān)注死后的世界和這種輪回,反而把當下人生的種種事情放棄掉了。我讀過太虛大師等高僧的一些著作,他們對中國佛教的這種狀態(tài),特別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信徒格外關(guān)注死后的世界這樣一種狀態(tài),似乎不太滿意。星云大師:人生當然有過去才有今生,有了今生也有來世。如果獲得了今生,光是把希望寄托在未來,那就太遙遠了,也不切實際,所以真正的發(fā)奮是活在當下,把當下的問題解決,F(xiàn)在的問題不解決,將來怎么解決呢?因此我們倡導(dǎo)人間佛教,也是佛陀的佛法,就是不偏重于神靈的、死后的世界,而是側(cè)重于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去做事情的境界。 縱觀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程,先后經(jīng)歷了東漢的依附、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隋唐的鼎盛和宋元以后的衰微這四大時期。而近代以來,鑒于佛教衰落的趨勢,一批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佛教改革,為中國佛教的復(fù)興做出了努力,其中“人間佛教”的提倡,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新時代,而它的最早提出者,便是著名的太虛大師。 王 魯 湘:看到星云大師我就想起近一百年以來最著名的大師之一太虛大師,我覺得您在種種方面都可以說是太虛大師的繼承人。太虛大師最早主張佛教改革,而且還提出佛教應(yīng)該是一種人間的佛教、人生的佛教。星云大師:太虛大師是我最景仰的人。他提倡人間佛教,主張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chǎn)革命,適合現(xiàn)代佛教的需要。王 魯 湘:太虛大師一生為這三大革命奔走呼號,而且在他生活的時代,中國非常困頓、苦惡,因此太虛大師認為佛教本身有一定責任,因為它沒有承擔起關(guān)注現(xiàn)實人生、拯救世逆的使命,所以太虛大師希望佛教界通過改革來承擔起這種使命,使佛教重新回到人間,可惜畢生沒有成功。您對太虛大師的這種作為有什么評價呢?星云大師:太虛大師的思想對于他生活的時代而言很新,加上他只有一些理論,沒有寺廟這樣的基礎(chǔ),所以難以成功。而且他在當時就已經(jīng)引起了佛教界的反對。王 魯 湘:好像元音法師等老一輩僧人就和太虛法師的意見不同。星云大師:是的,我也是一樣,舊有的佛教也反對我。不過我的性格不是跟人對立的,我喜歡跟人相處,喜歡用慈悲。慈悲沒有敵人,用慈悲容易感化人,用慈悲最后必定能勝利。我有四句話: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jié)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寧可沒有才干、沒有學(xué)問,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慈悲是沒有敵人的,我們要給人歡喜、信心、希望、方便,這就是“四給”。王 魯 湘: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包括對佛教進行改造的勇氣,最后由您在臺灣幫他實現(xiàn)了。星云大師:這也是我在成長嘛,一方面我也需要往前走啊,另一方面也感到這個時代的腳步不停,我必須要為佛教增添血液,重整佛教的生命,面對世界。不論是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藏傳的、中原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xiàn)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tǒng)攝起來。我們提倡人間佛教,實踐布施、利行、同事、愛語,這才是今天人間及社會所需要的佛教。 明朝以后,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佛教在統(tǒng)治者的打壓排擠下退隱山林,加之諸多寺院僧侶腐朽成風,到民國時期,佛教已成了“西學(xué)東漸”思潮里“封建、落后、迷信”的“集大成者”。又歷經(jīng)軍閥混戰(zhàn)、日本侵華、國共內(nèi)戰(zhàn),處于末路關(guān)頭的中國佛教亟待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就在此時,剛滿弱冠之年的星云就提出“不要想佛教能給我什么,要想我能為佛教做什么!”1949年,時任南京華藏寺監(jiān)院的星云,帶領(lǐng)僧侶救護隊由南京出發(fā),準備到上海登船,奔赴臺灣。 星云大師:剛到臺灣,人地生疏,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救護了。后來好不容易有一個老和尚收留我,讓我做他的秘書,幫他寫稿,就這樣在臺灣住下了。在宜蘭弘法期間,我也經(jīng)常到臺北編輯雜志。從《人生》《今日佛教》到《覺世旬刊》,前后有數(shù)十年的時間。每次從宜蘭出發(fā),要經(jīng)過21個山洞才能到臺北。一趟火車乘坐下來,鼻孔里經(jīng)常都是黑黑的炭灰。王 魯 湘:當時,臺灣的民眾幾乎沒有佛教的概念,老百姓雖然拜觀音,但同時也會拜土地神、媽祖等等,一些佛教寺院甚至神佛不分,在殿堂里供起神像。但好在有一些佛教信徒很想聽經(jīng)文、學(xué)佛法,在與臺北一山之隔的宜蘭,幾位在家居士會定期請高僧大德到此說法,聽說您便是其中一位?星云大師:當時李決和老居士正在為宜蘭人士找一位能講經(jīng)說法的老師來傳播正信佛教,我見他慈眉善目,誠意殷殷,又見鄉(xiāng)野僻地無人肯去,便一口答應(yīng)。到達之后,只見在一個龍華派的小寺院里,有三家軍眷各據(jù)一方,只剩下小小的一間佛殿。他們在佛殿旁邊為我設(shè)立一個床位,要我留下來講經(jīng),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步上弘法之路。王 魯 湘:當時的宜蘭交通閉塞,經(jīng)濟條件更與臺北相去甚遠,凡是之前到過宜蘭講經(jīng)的法師,便都喊著下不為例了。星云大師:我一去,那邊就有信徒,就是一些年輕人來跟我學(xué)習(xí)文學(xué)、佛學(xué),因此我覺得這是前途,這是希望,這是未來。雖然很窮,物質(zhì)缺乏,但由于在那里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都很認真,很和睦,所以我很喜歡宜蘭,一住就是幾十年。王 魯 湘:1955年,您發(fā)起了環(huán)島弘法活動,宣傳影印《大藏經(jīng)》;在宜蘭,您還主辦了布教大會,熱熱鬧鬧地扎起弘法的彩車。在此期間,您還常到臺灣的南部講經(jīng)說法,并先后設(shè)置了高雄佛教堂、佛教文化服務(wù)處。聽說那段時間您一直在宜蘭高雄兩邊跑?星云大師:從大陸到臺灣去的出家人,大概有一兩百人,都集中在臺北,因為臺北外省人比較多,語言比較通達,臺北人的水準也高一點。相比之下,南部沒有人去,因為那里語言不通,生活也比較落后一點。我去了那里以后,感覺到人情味很厚,我很喜歡那種本色的生活,就和他們打成一片了。后來他們留我在那里,辦佛學(xué)院、辦學(xué)校、開山創(chuàng)叢林,就這樣一步步做起來了。王 魯 湘:實際上,您到臺灣之后也遇到過很多的誘惑,但是您一直以改革佛教、弘揚佛法為己任,一直堅定不移地在佛教改革和佛法弘揚上走著自己的一條路。星云大師:當時有人看到我會舞文弄墨的,就來要我做編輯、做記者,那個時候因為窮,無立足之地,所以確實容易被誘惑。但是我自己覺得我是有根基的,這個出家是不能回頭的,“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連一個出家人都做不好,還要去做什么其他事業(yè)呢?所以我念念于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把和尚做好。 忍是一種大智慧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yǎng)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百家諸經(jīng)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信、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圣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yǎng)、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yǎng)。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修的德目之一。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于是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風得意,于是嫉妒誣陷;因不能忍受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因不能忍窮忍苦轉(zhuǎn)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蕓蕓眾生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涂。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yǎng),是修學(xué)菩薩道的德目,也是過快樂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王 魯 湘:臺灣有一部電影叫《我就這樣過了一生》,大師有一篇文章《我就這樣忍了一生》,借用這個題目改了一個字,我讀了以后覺得很有感慨。您年輕的時候,身處亂世,剛到臺灣,孤身一人面對當時混亂的時局,這些時候固然有很多需要忍的事情,但是后來,當您已經(jīng)成為大師,在信徒百萬的情況之下,卻說還有更多比以前更需要忍的事情,這讓我有些不解,這時的忍是從何而來,又該如何來理解呢?星云大師:這樣的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智慧、一種擔當。能忍才能化除一切問題,所以人在修行,第一需要學(xué)習(xí)的就是能忍。佛教講忍,有三種層次:第一是生忍,就是為了生存,我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饑渴苦樂,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第二是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chǎn)生的貪、嗔、癡、我見,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diào)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第三是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地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yīng)之道,這是一種無上的智能。對每一個人來說,忍都是不可少的。王 魯 湘:您對忍的定義讓我特別受啟示。忍首先是一種大勇義,其次是一種大擔當,最后還是一種大慈悲,實際上也就是佛教經(jīng)常說的“忍、智、勇”這幾個方面的集中表現(xiàn),是方方面面的修行都達到某一境界之后,才能表現(xiàn)出來的真正的忍。請問星云大師一生所忍的事情當中,有哪些是不得不忍的?星云大師:忍并非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認識實相、敢于接受、直下?lián)、懂得化解的生活智能。好像是一位父親回家,小孩子說“爸爸,你跪下來給我當馬騎”,爸爸就很歡喜,但如果是別人提出要把他當馬騎,他可能就會生氣。因為面對自己的兒子時,他知道這是我的兒子,他愛我,我也愛他,他要我這樣都是出于好意,所以我就很歡喜。王 魯 湘:佛教所說的“忍”字和現(xiàn)在民間所說的那種帶有一點犬儒哲學(xué)的“忍”相比較而言,比如我們經(jīng)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韓信忍胯下之辱,再比如“忍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是否有一些區(qū)別?星云大師:是有區(qū)別的。我們看過去的俠客,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不茍且偷生,這其中就包含了忍的功夫。忍是一種犧牲,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大智慧、大力量、大勇敢。忍并不是說你罵我我不敢回口,你打我我也不敢還手,那是膽怯和懦弱的表現(xiàn),甚至說明我也是一個壞人。因為對方給我一拳,甚至說把我殺掉而我沒有任何反抗,這樣的話對方會有因果,會有責任,會有負擔。王 魯 湘:謝謝大師,這對大家應(yīng)該是一個很好的開示,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很多關(guān)于忍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的忍所包含的境界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誤導(dǎo)。星云大師:比如說忍氣吞聲的忍,它忍之于口,雖然不回答你,但是面色不好看。對于更有修養(yǎng)的人來說,忍之于面,臉上也是微笑的,但心里是不高興的。你再忍下去,心里也很釋懷也很不計較,當是兒戲一樣,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這樣也有很多好處的。王 魯 湘:這個忍字和佛教當中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呢?星云大師:所謂的“退一步”,有時候要退步,有時候要向前,要看事情需要向前還是需要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