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道之見于載籍者,《靈樞》《素問》《難經(jīng)》而上,《神農(nóng)本經(jīng)》為最古。諸經(jīng)所論在審病,《本經(jīng)》所論在主治,道實(shí)相為表里,惜其傳授姓氏不可考,人遂以為漢人所假托,然秦人焚書,醫(yī)藥之書不毀,其為上古所遺無疑,后之繼是書而作者,陶隱居《別錄》為最善,乃宋金元以來著本草書者十?dāng)?shù)家,其言愈多,其道愈歧,其說愈新,其旨愈晦,則皆求勝于《本經(jīng)》,求加于《別錄》,而失之龐雜蕪穢者也。世醫(yī)相沿承用不知其非,即號(hào)稱名醫(yī)者,又止講臨證習(xí)方書,而于《本經(jīng)》與《別錄》則以尋常本草書視之,不能參互考訂,疏其文而證其解,故古人用藥之意與藥之所以愈病,其說隱晦淹塞,以至于今。不知一病有一病之方,一方有一方之藥,一藥有一藥之效,不能審藥何以定方,不能定方何以治病,此閏庵鄒君所以有《本經(jīng)疏證》之作也。 閏庵籍隸武進(jìn),為鄒道鄉(xiāng)先生后裔,敦行誼,通儒術(shù)而隱于醫(yī),性耽著述,所撰雜文甚多。其為是書也,以《本經(jīng)》為主,以《別錄》為輔,而取《傷寒論》《金匱要略》《干金方》《外臺(tái)秘要》與《唐本圖經(jīng)》,兼取六經(jīng)、五雅、諸史、《說文》,旁及道經(jīng)、佛書、群芳譜、名人著作,凡有關(guān)于論藥者為之疏解辨證,或論病之所宜藥,或論藥之所宜病,與夫當(dāng)用、不當(dāng)用之故,務(wù)求其精,毋失于粗,務(wù)求其真,毋惑于似,反復(fù)校勘,一掃本草諸家龐雜蕪穢之言,而歸于至當(dāng),使藥品之美畢彰,而《本經(jīng)》之旨益著。由是而審證用藥,審藥定方,安有不起之病哉!至于唐以后之書,或引焉,或缺焉,或仍焉,或駁焉,或取之而不盡取焉,要以明《本經(jīng)》之主治者為準(zhǔn)爾。 湯子卿鹺尹與君莫逆交,素工岐黃術(shù),篤嗜此書,欲謀刊布而以問余。余受其書而讀之,例則箋疏之例,體則辨論之體,思則幽邈之思,識(shí)則卓越之識(shí),絕非近世醫(yī)書可比,爰乃商諸同志捐貲集腋以成其事。余素不知醫(yī),余以信湯君者信鄒君,則其書之必傳于后可知也,其它所撰述之文,必傳于后亦可知也,則鄒君之藉以不朽者,其在于此歟!抑不僅在于此歟! 目錄: 《本經(jīng)疏證》讀懂傷寒的金鑰匙 本經(jīng)疏證 序 鄒潤安先生傳 例言 序 卷一 丹沙 云母 礬石 消石 樸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糧《本經(jīng)疏證》讀懂傷寒的金鑰匙 本經(jīng)疏證 序 鄒潤安先生傳 例言 序 卷一 丹沙 云母 礬石 消石 樸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糧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赤石脂 白石脂 菊花 人參 天門冬 卷二 甘草 干地黃 生地黃 術(shù) 女萎(萎蕤) 柴胡 麥門冬 獨(dú)活 防風(fēng) 卷三 薯蕷 薏苡仁 澤瀉 細(xì)辛 芎藥 黃連 黃芪 卷四 蒲黃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陳蒿 王不留行 升麻 牡桂 箇桂 柏實(shí) 柏葉 茯苓 茯神 酸棗 檗木 干漆 卷五 發(fā)髮 亂發(fā) 人尿 婦人棍襠 龍骨 阿膠 雞屎白 石蜜 牡蠣 文蛤 橘柚 大棗 麻子 飴糖 冬葵子 葵根 瓜蒂 卷六 雄黃 石膏 凝水石 干姜 生姜 葛根 栝蔞根 苦參 當(dāng)歸 卷七 麻黃 通草 芍藥 瞿麥 百合 知母 貝母 黃芩 紫菀 款冬花 敗醬 紫參 石韋 白薇 艾葉 卷八 王瓜 海藻 防己 紅藍(lán)花 牡丹 白前 桑根白皮 竹葉籃(竹葉) 吳茱萸 梔子 枳實(shí) 厚樸 秦皮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卷九 馬通 羊肉 露蜂房 鱉甲 蠐螬 蜚虻 塵蟲 梅實(shí) 大豆黃卷 赤小豆 酒 粳米 小麥 大麥 淡豆豉 蔥實(shí) 薤 蘇 卷十 伏龍肝 鉛丹 代赭石 戎鹽 大鹽 食鹽 鍛灶灰 漿水、潦水、甘瀾水、麻沸湯、泉水、井花水 附子 烏頭 烏喙 天雄 半夏 卷十一 大黃 葶藶 桔梗 旋覆花 藜蘆 射干 蜀漆 甘遂 白斂 大戟 澤漆 蕘花 牙子 商陸 白頭翁 葦莖 連翹 陸英 蒴藿 蕪花 卷十二 巴豆 蜀椒 皂莢 訶梨勒 梓白皮 豬膽 蜘蛛 水蛭 蜣螂 鼠婦 衣魚 新絳 桃核仁 杏核仁 李核仁 醋 本經(jīng)續(xù)疏 序 卷一 石鐘乳 黃精 菖蒲 兔絲子 牛膝 茺蔚子 車前子 木香 遠(yuǎn)志 龍膽 石斛 巴戟天 赤箭 卷柏 藍(lán)實(shí) 絡(luò)石 蒺藜子 肉蓯蓉 卷二 續(xù)斷 漏盧 營實(shí) 丹參 茜根 蘭草 忍冬 地膚子 杜若 豆蔻 肉豆蔻 白豆蔻 沙參 石龍芻 薇銜 槐實(shí) 槐花 枸杞 琥珀 榆皮 楮實(shí) 五加皮 蔓荊實(shí) 辛夷 卷三 …… 本經(jīng)序疏要 跋本經(jīng)疏證 禹余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欬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jié)、煩疼。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一名白余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禹余糧外以石為殼,形如鵝鴨卵,中生黃粉如蒲黃,無沙者佳。其極好者乃如牛黃,重重甲錯(cuò),甚者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復(fù)(口參)。(隱居) 流行坎止,水之性也。然必各當(dāng)其可,斯為至順,若流行仍復(fù)坎止?仓共粡U流行,即為至逆。人身之水至于不順而逆,將胥一身之氣悉引之使逆矣,尚得折之以冀其平哉!夫人身除氣以外,凡若血若津若液,以及腦髓精唾涕泗淚溺,無非水也,設(shè)止一件逆而難馴,猶非大患。茍日引一件,漸漸諸件俱逆,必至正氣反不足以主持,是人尚得食息起居耶!治此者,惟使生氣竟與病連衡,隨于其中,挽病氣為生氣,其理較之逆折為深。其勢較之逆折則順,此《本經(jīng)》禹余糧之主治也。 欬逆、寒熱者,涕唾痰涎之逆也。煩滿、下赤白者,津液之逆也。血閉、癥瘕、大熱者,血之逆也。涕唾痰涎之逆既已上出,仍復(fù)橫溢;津液之逆既已下漏,仍復(fù)中阻;血之逆既已內(nèi)結(jié),仍復(fù)外發(fā)。不似水之不廢流行,乃猶坎止耶!治水之道,防土為先,滲泄為要,而諸證者,中阻內(nèi)結(jié),土氣并未崩潰,下赤白,外大熱,上欬逆,滲泄未嘗無路,又何從防?何從滲?而誰知有生于水中,得成為土之禹余糧,能深入水中,化水氣為土氣者耶!夫禹余糧系水中之石,石中有水,久則干成黃粉,居于水而不流。生于水而不濡,味甘恰合土德,氣寒能平暴化,其得治因血阻結(jié)而轉(zhuǎn)為熱,津液阻而更滲漏,痰涎逆而復(fù)橫出,亦何疑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