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


作者:喬清舉     整理日期:2014-03-08 13:58:25

該書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態(tài)學的重要成果,以此為參考坐標,系統(tǒng)地、多方面地論述了儒家生態(tài)理論和一些有意義的實踐經驗。書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獻,特別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經和史書類的相關資料,為說明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豐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內容翔實,論證細密,提出了不少獨到的有價值的見解。就其深度、廣度而言,是國內研究儒家生態(tài)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lián)合會聯(lián)絡委員會主任。博士論文《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著有《鹽鐵論》(全文注釋本)、《中國哲學史簡明教程》、《河流的文化生命》、《金岳霖新儒學體系研究》
  目錄:
  
  目錄:
  
前言新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7
一、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態(tài)危機7
二、危機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和對自然的斗爭8
三、生態(tài)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10
第一章生態(tài)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儒家的態(tài)度13
第一節(jié)環(huán)境、生態(tài)、自然與"生生"13
一、環(huán)境13目 錄
  前言 新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7
  一、人類面臨空前的生態(tài)危機7
  二、危機的根源:人類中心主義和對自然的斗爭8
  三、生態(tài)啟蒙運動--人類生存方式的生態(tài)轉向10
  第一章生態(tài)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儒家的態(tài)度13
  第一節(jié) 環(huán)境、生態(tài)、自然與"生生"13
  一、環(huán)境13
  二、生態(tài)14
  三、自然15
  四、"生生":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16
  第二節(jié) 道德共同體17
  一、道德共同體及其擴大17
  二、儒家道德共同體的范圍19
  三、天人一體:從道德共同體到形上的和價值的共同體19
  四、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20
  第三節(jié)人類中心主義22
  一、強人類中心主義22
  二、弱人類中心主義24
  三、同于大道:儒家的態(tài)度24
  第四節(jié)價值26
  一、價值簡論26
  二、價值的三重含義和"是"與"應該"統(tǒng)一26
  三、事實與價值的統(tǒng)一: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31
  第五節(jié)生命32
  一、通行的生命定義32
  二、對通行生命定義的反思33
  三、新生命觀的提出35
  第六節(jié) 權利38
  一、傳統(tǒng)權利概念及其向自然界的擴展38
  二、儒家哲學的態(tài)度:自然的普遍權利39
  第二章 "恩至禽獸"--道德共同體中的動物41
  第一節(jié) "德及禽獸"--動物之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42
  第二節(jié) 動物的使用價值--對動物的日常使用中的生態(tài)因素44
  一、動物作為動力、商品、禮品等45
  二、動物作為食品46
  第三節(jié) 人工養(yǎng)育動物47
  第四節(jié) 關于狩獵及其限制49
  第五節(jié) 祭祀、動物作為祭品與對動物的祭祀53
  一、通論祭祀53
  二、動物作為祭品57
  三、對于動物的祭祀58
  四、祭祀的生態(tài)意義58
  第六節(jié) 動物作為自然的神性標志的生態(tài)意義59
  第七節(jié) 動物保護的政令與法律62
  一、《禮記》63
  二、《秦律十八種》64
  三、漢代相關政令64
  第三章 "澤及草木"--道德共同體中的植物66
  第一節(jié) "澤及草木"--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66
  一、植物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66
  二、"有事于山林"--對森林的生態(tài)作用的認識和森林保護70
  三、植樹72
  第二節(jié)神秘的植物74
  一、五行中的木74
  二、移情與瑞應75
  三、社稷之木76
  四、樹木之精怪77
  五、祭祀山林78
  第三節(jié) 草木與生活--植物的使用價值79
  一、"刳木為舟"--林木的開發(fā)和使用79
  二、伐木、焚草為田80
  三、"播種百谷"--關于農業(yè)與農作物82
  第四節(jié) 林木保護的機構與措施85
  一、山虞、澤虞、林衡、大司徒--林木管理保護機構85
  二、草木保護的政令87
  三、林木保護的法律89
  第四章 "恩及于土"--道德共同體中的土地91
  第一節(jié) 土、地、壤、田的辨析與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91
  一、土、地、壤、田的辨析91
  二、土地的生態(tài)作用及土地作為道德共同體成員93
  三、土地的財富標尺意義94
  第二節(jié)對土地的種類、性能的認識和生態(tài)性維護使用95
  第三節(jié) 土地管理的機構及政令98
  一、土地的生態(tài)性管理的機構及政令98
  二、"相地而衰征"--貢賦的生態(tài)意義100
  第四節(jié) "報本反始",立社祭土--對土地的祭祀及其生態(tài)意義100
  第五章 "國主山川"--山川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102
  第一節(jié) 山脈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102
  第二節(jié) 水與河流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成員103
  一、儒家文化對水與河流的認識103
  二、"水曰潤下":水的生態(tài)意義105
  三、"川,氣之導也"與"河竭國亡"的生態(tài)意義106
  第三節(jié) 與水相處的智慧和對于河流與水的保護108
  一、大禹治水108
  二、環(huán)境友好型的水資源利用109
  三、舟梁、溝洫、河渠、井與運河109
  四、水與河流管理的機構與法令112
  第四節(jié) 祭祀山川113
  一、祭祀山川的理由113
  二、水旱之祭116
  第六章 氣、通、和、生、時、道:儒家生態(tài)哲學范疇論118
  第一節(jié)氣、陰陽、五行與世界的五行化118
  一、陰陽、五行、氣118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124
  三、世界的"五行化"124
  第二節(jié)氣的"通"129
  一、"通氣":"行"的意義129
  二、"宣氣"、"助氣"130
  三、社的"通氣"意義132
  第三節(jié)氣的運動的"和"132
  一、"和"與氣的"通"132
  二、陰陽運行的失"和"與乖戾135
  第四節(jié) 樂與"和"136
  一、聲、音、樂:儒家關于音樂的一般認識136
  二、樂的規(guī)定中的生態(tài)意義137
  三、"象天"、"敦和"--樂的促進生態(tài)和諧的作用140
  四、樂與政治對應中的生態(tài)意義142
  五、關于上古帝王之樂的生態(tài)性解釋143
  六、十二律呂的生態(tài)意義143
  第五節(jié)"天地之大德曰生"--氣的運行的"生"與"生生"145
  一、當代生態(tài)科學理論的發(fā)展145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合目的"的"生生"過程147
  二、"生生"的內在機制153
  三、死亡--生生過程的內在否定性158
  第六節(jié) 時、時序與天道163
  一、天道及其性質種種163
  二、時與時序169
  三、儒家天道觀的有機性特點172
  四、自然的規(guī)律性及自然規(guī)律向生態(tài)規(guī)律的轉化173
  第七章 天人合一與仁:儒家生態(tài)哲學的功夫論與境界論174
  第一節(jié) "因"與"無為":天人合一的前提174
  一、"因"的思維方式174
  二、"無為"176
  第二節(jié)天人合一論177
  一、物理意義177
  二、價值意義179
  三、本體意義180
  四、功夫意義181
  五、境界意義183
  六、知識意義185
  第三節(jié) 惟人為貴:人與萬物的差異性186
  一、"惟人為貴":人、物之異187
  二、人與人之異190
  第四節(jié)仁的生態(tài)功夫與境界191
  一、"仁,愛人以及物"191
  二、仁者"生意"192
  三、"仁包四德"194
  四、仁為人的"天地生物之心"195
  五、仁即感、通197
  六、"仁者渾然與物同體"199
  第五節(jié) 人應該做什么?再探群己權界202
  一、"盡性"與"參贊化育"202
  二、愛有差等:道德共同體的范圍204
  人名索引209
  概念索引214
  主要參考書目220
  一、古人220
  二、今人古典研究221
  三、生態(tài)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哲學研究著作/論文222
  四、漢譯外國著作/論文223
  五、外文著作/論文224
  后記226
  
  





上一本:冷頭腦:非常走向的智慧世界 下一本:如何放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儒家生態(tài)思想通論的作者是喬清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