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萬事萬物皆源自于一個基礎的規(guī)律,修行悟道,首先就是破除主觀幻覺,清除心靈中的垃圾,于是,那個最簡單的真相就會呈現(xiàn)在我們眼的。修行悟道,就是讓自己的心境清明.如此方知萬事萬物皆是生命的禮物,虛極慧至,人與天地一體,生命將沐浴在大愛的陽光中。 作者簡介: 齊善鴻,教授,南開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博士學習師從我國著名管理學家陳炳富教授和朱镕基教授。 曾任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育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 現(xiàn)任南開大學醫(yī)院院長、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校管理哲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太極文化專家。 學科橫跨醫(yī)學、心理學、社會學、旅游學、經(jīng)濟管理、哲學、軍事和國學,從事過的職業(yè)有:醫(yī)生、中央臺記者、司法鑒定委員、企業(yè)董事長和總裁、心理治療師、管理戰(zhàn)略策劃顧問、企業(yè)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城市文化專家組成員、太極文化與管理專家、政府咨詢專家、國情研究顧問等。 著作《道本管理中國企業(yè)文化綱領》、《道本管理:精神管理理論與操作模式》獲得國際管理學會優(yōu)秀著作獎。 擔任“《道德經(jīng)》與管理智慧”“中華道——人生九九智慧”“太極文化與養(yǎng)生”等課程主講教授。 李彥敏,南開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師。封面題字:張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協(xié)會副秘書長)。 目錄: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答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答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詫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記 8 1道道盡修身修心的正義人生在世間,無論是個人的窮通晦顯,還是遭遇的悲歡離合,都取決于自己的心如何把握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人生機遇。 老子以自己高超的睿智發(fā)現(xiàn)宇宙間有一個“眾妙之門”,可以接通異次元靈界的道。譬如你生到世上,肯定是“眾妙之門”中你的生命之門打開了,繼之你的財富之門也打開了,當然還會打開你的婚姻之門、職官之門等。真正的道學功夫是按自己的意愿開啟自己的生命之門。這樣,人們要所求必得,心想事成,就必須修習道學的“心術(shù)”,“心術(shù)”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 ——胡孚。ㄖ袊鐣茖W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
善鴻在自家人生的實踐中,把老子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能出能處,舒卷自在,所以本書所談,含有真踐履、真體會在內(nèi),非一般隔靴搔癢的高頭講章可比。 《道德經(jīng)》一書,于今日之世道人心大有補偏救弊之意義。它指給我們合理的生存方式,它教導我們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它揭示出宇宙間永恒的辯證法。好好讀一讀《道德經(jīng)》,上者參悟其道,下者借鑒其德,于個人的人生,于社會的生態(tài),都必定會大有裨益。 ——陳洪(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文學院院長,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人生在世間,無論是個人的窮通晦顯,還是遭遇的悲歡離合,都取決于自己的心如何把握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人生機遇。 老子以自己高超的睿智發(fā)現(xiàn)宇宙間有一個“眾妙之門”,可以接通異次元靈界的道。譬如你生到世上,肯定是“眾妙之門”中你的生命之門打開了,繼之你的財富之門也打開了,當然還會打開你的婚姻之門、職官之門等。真正的道學功夫是按自己的意愿開啟自己的生命之門。這樣,人們要所求必得,心想事成,就必須修習道學的“心術(shù)”,“心術(shù)”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 ——胡孚。ㄖ袊鐣茖W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 善鴻在自家人生的實踐中,把老子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能出能處,舒卷自在,所以本書所談,含有真踐履、真體會在內(nèi),非一般隔靴搔癢的高頭講章可比。 《道德經(jīng)》一書,于今日之世道人心大有補偏救弊之意義。它指給我們合理的生存方式,它教導我們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它揭示出宇宙間永恒的辯證法。好好讀一讀《道德經(jīng)》,上者參悟其道,下者借鑒其德,于個人的人生,于社會的生態(tài),都必定會大有裨益。 ——陳洪(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文學院院長,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道德經(jīng)》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對我國的管理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缺了這個就無法建立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指導中國的管理實踐。積極心理學重視“身心合一”的重要性,強調(diào)修身養(yǎng)性、內(nèi)圣外王,這樣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凌文銓(暨南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本章主旨】 1.提出“不……使……不……”的治理邏輯。 2.提出了圣人之治的基本思想,一切回歸生命的根本。 【品道】 1.人造了詞匯,自己又陷入其中的迷局 據(jù)說,倉頡造字時出現(xiàn)了特殊的天象:天雨粟、鬼夜哭!一般理解也許是倉頡造字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但也許是因為發(fā)明了文字,人類大部分時候都陷入到文字之中,而對于文字背后的和文字所無法表達的內(nèi)涵卻無緣相見了。 賢與不賢,珍貴與不珍貴等都是在凸顯人和事物的差別,強調(diào)事物間的差別、對立,這就容易產(chǎn)生沖突、擾亂人的心智。人生不能偏離生命的方向——學習優(yōu)秀,成長自己,超越自我,不是變成別人那樣,而是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只是妄求多占財富,人就成了一個盛裝財富的器皿。 中外古今,我們看看周圍的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民心淳樸的地方,人們生活安定,和睦相處;那些崇尚財富、時尚生活的地方,人們總是心浮氣躁,“羨慕嫉妒恨”總是到處滋生。也許有人會說,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再回到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那個時候的樣子了。是啊,簡單地回歸也許是不可能的,況且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這一章也不是說要簡單地回歸,而是讓人們認識這個問題,知道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向是回歸到對生命的基本理解上去:“從道理上講,一個人掙再多錢,一天也只吃得了三頓飯,睡覺也只需要一張床,金銀財寶又不能帶進棺材。從需要的角度講,很多錢財都是多余的。可為什么還是會有那么多的人那樣沒有止境地追求財富,而永不滿足呢?這恐怕不僅僅是貪婪,而是因為心靈的迷失。” 2.一切修行,皆在內(nèi)求 人心向外求,常常成為外物的奴隸;人心向內(nèi)求,就是自己的主人?纯茨切┣笊癖S拥娜耍绻约簩W習進步,心性開明,何必那樣?自己不學習進步,心性糊涂,神靈又在哪里?若是他們知道“自己不覺悟,世間無神靈”的道理,又怎會那般執(zhí)著地妄求?圣人治理天下,不是去激發(fā)人們的占有欲和貪欲,而是啟迪人們領悟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不是去激發(fā)人們的競爭欲望,而是讓人們懂得生命健康才是最大的人生財富;不是激發(fā)人們?nèi)ニ阌嫼陀嬢^,而是讓人們享受樸實和質(zhì)樸的正常人生。相反,人們只要起了貪欲、惡爭和算計之心,天下就難以治理了。正如今天各種法律制度與各種違規(guī)犯罪一同增加一樣,規(guī)則能夠管得住打開惡欲的有著人臉鬼心的動物嗎?人類的智巧和治理的方向,也許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啊! 3.樸實無華,人生自安 不管時代如何變幻,唯有做人的根本不變;不管社會朝代發(fā)生什么樣的輪換,唯有生命的真諦不變!活得踏實,享受手中的幸福,并不斷地學習進步、不斷地超越自我,才會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當一個人活得浮躁不安時,實際上已經(jīng)把生命交給了外界和別人,自己也淪為了物奴和外部力量的附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