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琉璃》的姊妹篇。是以作者的親歷為基礎,經(jīng)過藝術處理,多層次展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流亡學生和基層民眾生活的紀實散文長篇。描寫流亡學生的生活實況,他們的感懷、理念、夢想和抱負,以及對前途的焦慮與信仰的空虛。黑暗中見光明,困苦中有詩意。又以另一只眼,觀察到號兵、教官、難民、壯丁、保長、山里村民等普通民眾境況、心態(tài),堪稱抗戰(zhàn)社會史。
作者簡介: 王鼎鈞,山東省蘭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個傳統(tǒng)的耕讀之家;1949年到臺灣,服務于(臺灣)中國廣播公司,還曾擔任過多家報社副刊主編;1979年應聘至美國的大學任教,之后定居紐約至今。 王鼎鈞的創(chuàng)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于散文、小說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從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開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書”、“作文四書”等作品在臺灣銷行極廣,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鈞開始了《碎琉璃》等獨樹一幟的文學創(chuàng)作;1988年《左心房漩渦》出版之后,更為譽為“當之無愧的散文大師”。 從1992年至2009年,王鼎鈞歷時十七年陸續(xù)發(fā)表“回憶錄四部曲”。這四卷書融人生經(jīng)歷、審美觀照與深刻哲思于一體,顯示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讀王鼎鈞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讀著一個靈魂在戰(zhàn)亂里的烙印,讀著一顆心在烈火里的鍛煉。流淚是因為他的傷痛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傷痛,微笑是因為幸好他有著一個真誠的靈魂。 ——席慕容 流亡期間,跋山涉水,風塵仆仆,和大地有了親密的關系。祖國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過,一縷一縷地數(shù)過,相逢不易,再見為難,連牛蹄坑印里的積水都美麗,地上飄過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國情懷這才牢不可破。 ——王鼎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