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作者李仕春)在已有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語言學理論(特別是認知語言學理論)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作進一步的研究,書中包括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上古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近代漢語的構詞法和造詞法等。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作者李仕春)在已有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語言學理論(特別是認知語言學理論)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作進一步的研究。每一個問題的研究模式都是在追述中進行創(chuàng)新,都是在充分回顧前修時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創(chuàng)新式的論述,從而形成開放型的理論框架。 緒論部分交待本書寫作緣由,以及本書所選課題的研究概況、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通過敘述普遍語法在語言學史上的傳承關系,認為我們應改變傳統(tǒng)的用印歐語眼光研究漢語(即把印歐語的結構移植到漢語并以為是漢語結構)的做法,應該從更高層次上借鑒西方語言學史上不同時代的學者對同一個語言問題總是結合自己的時代特點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做法。在回顧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概況的基礎上,結合漢語復合詞語義構成特點改傳統(tǒng)漢語復合詞的七分法為二分法,改過去按漢語詞的結構構建造詞法體系為從發(fā)生學的角度和語義構成的角度推演出漢語造詞法體系,挖掘漢語構詞和造詞的特點。 第二章在勾勒上古漢語構詞法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把數(shù)量、頻率、義項、構詞方式是否完備等四個方面作為判定單音詞復音化在上古漢語進程中的標準。針對朱慶之、唐子恒等認為“越是口語性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的觀點,本書提出漢語復音化之初越是口語性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卻反過來,越是書面語性強的作品復音化程度越高的觀點;針對徐通鏘、周薦等認為“復音單純詞是單音詞復音化的橋梁”的觀點,本書提出復音單純詞、是漢語造詞的副產品,不是單音詞復音化的橋梁,它只是漢語單音詞復音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人們?yōu)榱烁玫剡M行表情達意而采用的一種輔助形式;對漢語中單音詞復音化的現(xiàn)象進行了重新探討,說明類概念的形成在單音詞復音化中的作用,而后介紹了上古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 第三章在描寫中古漢語構詞法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特別論述了漢語構詞法在以漢譯佛經為主的佛教類語料中的發(fā)展。認為中古漢語的構詞法在佛教類語料和中土文獻中是同步發(fā)展的,包括單音詞復音化的程度,各專書中各類復音詞占復音詞總數(shù)的百分比以及各類復合詞占復合詞總數(shù)的百分比等等。指出在中古時期佛教類語料和中土文獻中都是聯(lián)合式構詞法的能產性大于偏正式構詞法,并且兩者在能產性上的差異非常顯著,這是該時期構詞法最為突出的特色之一;诖,本書對《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發(fā)表的沈懷興論文中的觀點“偏正式構詞法一直最能產”提出了商榷性意見。解釋了中古時期聯(lián)合式構詞法最能產的原因,介紹了單音詞義變造詞的心理機制,運用現(xiàn)代語言文字學理論分析了訓詁學中的“反訓”現(xiàn)象,同時指出“反訓共詞”也是詞義變化的一種,但占的比重非常小。最后,總結出中古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 第四章對專書復音詞研究情況進行了回顧與展望,認為目前學界主要集中在上古、中古時期文獻中的專書復音詞,對近代漢語文獻中的專書復音詞研究的比較少,不能反映近代漢語構詞法發(fā)展的概況,進而介紹了專書復音詞統(tǒng)計的新方法,并用這種方法對近代漢語幾部有代表性文獻中的復音詞進行了統(tǒng)計,最后總結出近代漢語構詞法發(fā)展概況。在此基礎上,探討近代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 第五章通過《毛澤東選集》中統(tǒng)計出來的有關復音詞的數(shù)據(jù)并結合其他學者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看現(xiàn)代漢語構詞法的發(fā)展概況。為了認識現(xiàn)代漢語中復音詞詞義和其構成成分————詞素義之間的關系,論述了義素構詞————探討復合詞構造進一步細化,探討了復合詞義變造詞的心理機制。最后,論述了現(xiàn)代漢語詞的構成特點和生成特點。 結論部分總結了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提出了今后進一步研究的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