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閱讀有意義?琢磨先生——我的閱讀觀
1)閱讀分為消遣性閱讀和學習型閱讀,消遣性閱讀是隨意的,被動的,看著優(yōu)美的問題而獲得愉悅,比如讀一本散文讀一本小說,如果說學到什么,那也是被動的,如果得到什么啟發(fā)那也是頓悟的偶然的。學習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閱讀,為了學習和成長而進行的閱讀。以下我們都是在討論學習型閱讀。 2)閱讀最根本的目的,是獲得幸福感。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獲得幸福。 3)盡量不要去讀那些一看就懂的書,那說明作者沒有高明之處,只能說明作者跟你所處的層次差不多,你從他寫的文字里學不到什么。最好去讀那些似懂非懂的書,需要你去思考才能搞懂的書,需要去思考,說明你有成長的可能性。 4)很多知識的獲取并非只有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比如霍去病帶兵基本不讀兵法,林肯治國也很少讀書,實踐本身也可以獲得知識。如果翻到一本書跟你長久實踐獲得的知識一致,你也不必懊惱前人比你高明,實踐獲得的知識比書本獲得的知識深刻的多。這點我認同王陽明的觀點,知識如果沒有實踐,其實那就不叫知識。 5)帶著問題閱讀往往是最有效的,因為這樣可以把看似被動灌輸的閱讀,變成主動探索性閱讀,也就有了自己跟作者思想互動的可能性。所以預設問題,并看作者如何解答,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 6)預設的問題可以但不僅僅是:這本書到底要解答什么問題?作者解答這個問題的邏輯是什么?除了目前我知道的答案作者提供了什么與眾不同的思考? 7)把閱讀的思考記錄下來,而不是把作者的觀點記錄下來。作者的觀點在書上畫出來即可,自己的思考可能會稍縱即逝。哪怕再幼稚的思考,也是自己思考一小步,智慧一大步。 8)每一章做一個總結,以防止遺忘,用一句話來概括。 9)如果老外翻譯過來的書,著重看一下譯者序,那是譯者唯一可以表明自己觀點的地方,翻譯一本書憋的很多話想說,所以譯者序一般會對書的主要思想做一個總結。 10)讀任何一個領域,閱讀的路徑非常重要。比如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可以先讀康德的生平,以了解他的思想產生背景。再讀《純粹理性批判》。中間為了搞清楚可以擴展出去閱讀邏輯學或各種導讀。如果沒有作者的書,比如周易,可以先讀這個派別的發(fā)展歷史,比如可以讀高懷民寫的三本易學史,再著手讀周易的卦爻辭及十翼解讀。簡單說就是有作者的先讀作者生平,沒作者的先讀思想歷史。 11)先讀各種導讀再讀原著的風險在于,你可能會被導讀的作者誤導。而先讀原著的問題在于可能非;逎,讓你讀不懂而放棄。所以讀導讀不可被先入為主,你知道這僅僅是導讀而已。比如郭象注莊子再好,也代替不了莊子。 12)如果實在讀不懂一本書,不如放下,很多閱讀體驗是,忽然過段時間拿起來,覺得字字珠璣醍醐灌頂,并不是書本身不好,而是自己沒準備好。 13)真正值得讀的書并不多,所以不要一想到浩如煙海的書就嚇住,每個階段值得讀的書,就是自己一直想讀,卻遲遲沒有開始閱讀的那本。 14)如有可能,可以看看艾德勒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可惜的是,這本書本身也很難閱讀。 15)每天讀幾頁,積少成多。每周一本書,十年就可以讀520本。每天發(fā)呆,十年就可以成為一個呆萌。 16)如果你還想閱讀,就說明你讀現(xiàn)實生活不妥協(xié),還有不滿意的地方,愿意去通過閱讀尋找答案。而閱讀是脫離現(xiàn)實生活,換個角度或站到一個新的臺階看生活的最佳方式。 17)如果讀了一些書就覺得自己知識無窮,而成為嘲笑別人的砝碼,只能說明你讀得書還不夠多。這個道理就跟你覺得自己寫字不錯,可能是因為自己鑒賞水平太低有關。讀的書越多,人就越謙卑,知道世界之大,知識之廣,于是虛懷若谷,繼續(xù)前行。 18)謝謝你聽我啰嗦了這么多,那么找本書開始閱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