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社科學院歷史學家馬勇推薦好書! 推薦書小編為書友們整理的書單如下: 1、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布脊精裝) 李朝朝鮮的燕行文獻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軼聞和失落的歷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國史料中難得看到的。作者在閱讀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震撼,因為在燕行文獻中,“中國”對于他們來說,既是一個曾經是文明來源的天朝上國,又已經“華夷變態(tài)”,是充滿“膻腥胡臭”的地方。他們在復雜心態(tài)下,近距離觀看中國,記錄下他們感到不尋常的種種現象,又在想象異域悲情的情感驅使下,李代桃僵地為大明王朝招魂,處處搜尋大清帝國的種種怪現狀。這似乎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近世東亞以及中國,重看東亞與中國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亞洲與中國、民族與認同、族群與疆域等等問題。 2、王明年譜 譜主王明在中共黨史上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作者研究王明多年,可謂最全面掌握王明生平珍貴一手資料 ,包括延安時期以及晚年在蘇聯(lián)的經歷。在原《王明年譜》基礎上,20年收集整理積累,推出修訂補充版。首次獨家公開王明夫人孟慶樹整理的王明晚年的回憶錄,《陳紹禹——王明傳記與回憶》。細節(jié)中披露了黨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 3、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 戊戌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啟超,政變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關于戊戌變法的著述,也成為后來研究戊戌變法的重要史料。毫無疑問,康、梁是當事人,他們的著述自然有著很高的價值,但他們著述的目的,不是為了探討歷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爭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著諸多作偽?、梁作為政治活動家,此類行動自有其合理性,但給今日歷史學家留下了疑難,若信之,必有誤,若不信,又從何處去找戊戌變法的可靠史料?本書作者茅海建從新近披露的張之洞檔案中試圖還原戊戌變法的另面。 4、毛澤東閱讀史 領略一代偉人的閱讀史、盡享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書山風景與人生智慧。 5、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 《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東方文庫》選取梁啟超學術生活和政治生活點滴,展示了梁啟超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他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知識分子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政議政,在政治活動之余不忘學術研究,在學術領域獨辟一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梁啟超或變革或筆伐,或溫和改良或力挽狂瀾,用政治行動和學術研究融入時代,此書展現了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時代、國家的深愛和憂慮。 6、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 《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為孫郁先生研究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專著,以傳記形式呈現,又區(qū)別于普通意義上的傳記!陡锩鼤r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作者以傳主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經歷為經,以時代背景、同時代的作家及傳主的師友為緯,從現實和精神層面深入剖析了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觀和文學價值。作者為文有學者的嚴謹,分析細致深入,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同時,避免了學院文章的枯燥、單調,有很強的感染力。 7、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 清末官制變革,將原來“內外相維”格局改為上下貫注,是近代政體轉型的重要內容。改制的總體目標是仿照西方,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過渡。清廷試圖通過官制改革奠定立憲的官治基礎,進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綱;可是改制反而導致統(tǒng)治秩序嚴重失范,社會矛盾急劇尖銳,清廷速亡。其弊端,主要是君臣上下只顧一己之私,阻撓改革,不能回應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結局也與他們的預期相去懸殊。本書引用大量未刊檔案與清人文集、日記、書信,揭示了清季改制中新舊體制的復雜糾葛,折射出制度興革與中西歷史傳統(tǒng)的纏繞,以及對后來政體設置的重大影響。 8、趙景深日記(精裝) 本書為趙景深先生1976—1978年日記,記錄了他晚年的居家生活與學術工作。每日以三五百字的篇幅,將生活習慣及讀書、通信、會友事一一記下,簡潔而詳備,保存了大量史料。從中可以看到他如何為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作注,如何與嚴北溟、劉大杰、謝國楨、譚正璧、陳汝衡、譚其驤、鄭逸梅、任中敏、錢南揚、胡士瑩、關德棟、張允和等友人交流書刊、切磋學問,如何指導研習古典文學的弟子問學,如何整理家中三萬冊藏書,對《忠義璇圖》、《中國文學簡史》、《評彈舊文鈔》等名著新稿如何作評,以及“四人幫”覆滅、知識分子落實政策等國家大事對他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影響。點滴細節(jié),還原了一位杰出學者的一段人生,其和藹溫煦的性情與執(zhí)信有恒的治學態(tài)度亦躍然紙上,感人至深。 9、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叫做“中國”?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最早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上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tǒng)治人民。然而這已經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qū),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追問,本書為讀者展開了一個時間長線,打開了一個扇面,向大家一一講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qū)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最后輻輳到二里頭遺址——中國最早廣域王權國家的橫空出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10、旅津八十年 《旅津八十年》講述了來新夏先生在天津工作、生活八十年間記錄下來的有關天津的人和事的文字。全書共分5卷,分別是天津史事、天津回憶、天津碑刻、天津的人、天津的事。本書又是一部包含了20世紀30年代至今,天津人情風物、事件起落、風云變幻、歷史變遷的重要資料性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