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凱文·凱利/著
東西文庫·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01)
一個作家是否足夠有名,能否隨處看到他的語錄匯總可能是一個檢驗辦法。從《失控》到《必然》,KK的每本書都會成為一個現(xiàn)象級話題。
新書《必然》圍繞個人在信息流世界的生活方式展開,他提到了未來20年的12種必然趨勢,比如,屏讀、分享、過濾、重混、互動……“必然”這個詞是某種決定論,必然似乎總跟自由對立,但KK毅然用它作為書名。但他又在開篇就小心翼翼地為你解釋:“我說的必然是另一種方式?萍荚诒举|(zhì)上有所偏好,使得它往某種特定方向!庇腥苏f,只把KK看成一個科技趨勢的預言家實在太斷章取義。為了避免如此,你也盡量別只看KK語錄120。
《硅谷百年史》套裝
阿倫·拉奧/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09)
這套詳實的《硅谷百年史》是全球首部硅谷編年體史書。1900-1968年是硅谷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1965-1990年為創(chuàng)新史,從1990年開始,硅谷的歷史必然打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印記。書中案例都反映著硅谷的技術革新、藝術創(chuàng)造和社會革命。它不只是一個名字,作序?qū)ёx的錢穎一說:“近年來硅谷人喜歡形容硅谷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 棲息地 ,用一個生物學的術語來形容硅谷文化,的確耐人尋味!
硅谷歷史也是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歷程,另一本書《創(chuàng)新者》生動地刻畫出了數(shù)字時代的創(chuàng)新者群像,比如,圖靈、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八叛逆”、喬布斯、拉里·佩奇。為這些創(chuàng)新者提供土壤的,硅谷絕對居功至偉。
《成為喬布斯》
布倫特·施蘭德、里克·特策利/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6.10)
關于人物,今年出版了不少不錯的新書,比如動畫教父今敏的隨筆集《我的造夢之路》、建筑大師王澍的建筑文化隨筆集《造房子》,又比如科學科技領域的《道金斯傳》、《硅谷鋼鐵俠》和《成為喬布斯》。喬布斯算是個老生常談的人物。
這本書得到了蘋果現(xiàn)任CEO蒂姆·庫克、Pixar創(chuàng)始人埃德·凱特穆爾等人的采訪支持與公開背書,暗示了喬布斯親朋對艾薩克森的《喬布斯傳》的不滿。這位為《華爾街日報》和《財富》雜志報道史蒂夫·喬布斯長達25年的作家通過幾十年的采訪和觀察,加上走訪喬布斯的家人、交好和同事,試圖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什么如此輕狂傲慢的人卻能高效地管理團隊,繼而改變世界?
《平面設計中的網(wǎng)格系統(tǒng)》
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07)
隨著我們對閱讀體驗和移動設備使用體驗日漸注重,一本書的紙質(zhì)、字體的選擇和排版的功能性和舒適度是否把握得好,成為我們拿起一本書后的判斷。相應地,電子屏幕的界面除了排版,還要考慮動效引導。
讓讀者覺得一本書的排版合理的,是設計者運用他的經(jīng)驗和審美,在此之前他們可能用網(wǎng)格系統(tǒng)來輔助理解!镀矫嬖O計中的網(wǎng)格系統(tǒng)》詳細地討論了紙張的尺寸、點制、字體樣式、分欄的寬窄、行距、頁邊距和頁碼等等。關于字體方面的常識,小林章的《西文字體》系列也值得一看。
《吉卜力的風》
鈴木敏夫/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03)
大多數(shù)人物傳記總是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是寫作者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關注什么,或他們認為讀者們只想知道名人是如何成功的;原因之二,是傳主通常不能或不愿足夠誠實。幾乎所有能做好這兩點之一的傳記都會成為佳作。
作為宮崎駿數(shù)十年的合作者、吉卜力的董事長,鈴木敏夫同時提供了坦率和洞見。這里的坦率并不是為粉絲備足八卦,而是直接走向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宮崎駿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在《吉卜力的風》中,鈴木敏夫只是回顧了吉卜力每一部動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從故事的創(chuàng)意初期,到中間的創(chuàng)作問題,到吉卜力作為一家公司遇到的挑戰(zhàn),到宮崎駿和各種外力的對抗,到電影的發(fā)行。他說得云淡風輕,我讀得驚心動魄。鈴木敏夫是個非常有趣的人。
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搭配宮崎駿的兩本文集《出發(fā)點:1979-1996》和《折返點:1997-2008》。里面編撰了多部作品的立項書、相關訪談,能夠更詳盡地理解偉大的動畫作品怎么從渺小的想法中茁壯生長起來。這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事情之一。
《當呼吸化為空氣》
保羅·卡拉尼什/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12)
全世界只有萬分之0.12的人會在36歲前患上肺癌,保羅·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2013年,即將獲得外科教授職位的卡拉尼什被診斷出四期肺癌。自此,他開始以醫(y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余生。這是一位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的生命筆記。書里有對人性、生死、醫(yī)療的深沉思索,讓全球無數(shù)讀者為之動容。卡拉尼什現(xiàn)已離世。
舍溫·努蘭曾在《死亡的臉》中疾呼,臨床醫(yī)療不應成為取勝的血腥行為,醫(yī)者必須放慢速度,思考對病患有益的事。二十年后,卡拉尼什在這本書里做出了呼應。《死亡的臉》今年再度再版;另一本書《溫暖消逝》也試圖告訴我們,“死亡教育”是為了活得更好。
Algorithms to Live By: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
Brian Christian,Tom Griffiths
Henry Holt and Co.(2016.04)
在信息的洪流里我們需要一個好的策略來幫助篩選,于是,這本跨學科作品提出了“算法式的思維”(algorithmic thinking)。從找對象到找停車位,再到整理衣櫥和與人交往,這本書試圖用計算機科學的智慧幫我們解決人生問題,也提供了對人類心智的洞見。很難得,這不是一本空洞的口號式暢銷書,而是用風趣的語言保證了扎實而連貫的見解。
如今算法已經(jīng)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購物網(wǎng)站用算法推薦商品,GPS用算法推薦最佳路線,公司用算法篩選求職者,播放器用算法推薦每日歌單……關于算法,還可以關注The Master Algorithm(中文版《終極算法》即將面市)。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Yuval Noah Harari
Harper(2017.02)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在新作《未來簡史》中,展望了人類變成造物主的可能性,書的封面說得簡明扼要:讓我們成為智人的,也會讓我們成為上帝。他還預測了人類的另一種悲慘前景:AI取代了所有工作,人類成為“無用階級”。聽起來老套?但赫拉利的論證方式很獨特,他用科學觀撰寫人類大歷史,同時帶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感染力!稑屌、病菌與鋼鐵》的作者戴蒙德極力推薦赫拉利,不論如何,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明年的一個話題。
對宏大圖景感興趣的讀者還可以關注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的《大歷史》(也就是《極簡人類史》的增強版),以及著名博物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的經(jīng)典再版作品《知識大融通》。在專業(yè)領域越來越細分的今天,這種視野寬廣、自如穿梭于多領域之間的作品總是令人眼前一亮。
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
Siddhartha Mukherjee
Scribner(2016.05)
幾年之前有一本超好評的書叫《眾病之王:癌癥傳》,普利策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憑借豐富的資料和患者專訪,闡述了癌癥的起源與發(fā)展,人類與癌癥的斗爭史。五年后穆克吉帶來了新書《基因》,同樣調(diào)查翔實,筆觸優(yōu)美。這一次他從家族的精神疾病史著手,探討了一個更大的話題——遺傳學如何影響了人類這個物種的未來。其中關于智力以及IQ的黑暗面的討論尤其細致入微。
同樣值得關注的新書是Cure:A Journey into the Science of Mind Over Body,這本書試圖讓我們理解精神狀態(tài)是如何影響生理機能的;驕y序領域的科學狂人克雷格·文特爾的《生命的未來》也出版了中文版。
Women in Science:50 Fearless Pioneers Who Changed the World
Rachel Ignotofsky
Ten Speed Press(2016.07)
說出50位改變了世界的女性科學家,除了居里夫人和珍·古道爾,你還能想到其他人嗎?比如計算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軌道的非裔美國物理學家凱瑟琳·約翰遜,比如第一位計算機程序員埃達·洛夫萊斯。這本精美的科學繪本面向青少年讀者,從4世紀時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希帕提婭,到1977年出生的伊朗德黑蘭數(shù)學家瑪麗安·米爾札哈尼,它告訴年輕的讀者,在任何一個領域你都可以閃光。
關于女性科學家,今年還有兩本非常優(yōu)秀的書:Hidden Figures講述了非裔美國女性對美蘇太空競賽中的貢獻;The Glass Universe關注的是哈佛大學天文臺在19世紀中葉雇用的女性,她們是解讀、分析男同事的觀測結(jié)果的“人體計算機”,也是無數(shù)重大天文發(fā)現(xiàn)的貢獻者。
二、遠方
《有無之間:虛擬實在的哲學探險》
翟振明/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將再版)
這是本探討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哪一個更真的書。作者翟振明曾在美國多所大學哲學系任教,他在這本1998年出版的著作里預言了AI和VR將顛覆世界。人際遙距臨境、在賽伯空間中操縱物理過程、賽伯性愛與人類生育、人格的超越性和不朽……除了描繪虛擬未來的面貌,這位哲學教授更想講述的是虛擬未來的合理性。書里有很多思想實驗(和靈魂畫作),讀起來實在很有意思。
和今年再版的休伯特·德雷福斯的《論因特網(wǎng)》一樣,這兩本書都在用哲學家的眼光審視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虛擬現(xiàn)實。人的肉身在虛擬未來中除了感官,還具有人格意義嗎?
《心智探奇:人類心智的起源與進化》
史蒂夫·平克/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03)
我們太相信人類心智是幽深不可模擬的,而平克認為,設計完美的計算機,如果運行一個特定的程序,也能完成與心智一樣的工作。我們之所以要接受心智計算理論,一個重要依據(jù)就是人工智能的存在。他認為人的智能等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加上符號處理過程,也把心智能力拆解為四個:視覺感知、推理、情感和社會關系。
平克也在他的《語言本能》談到“心智即計算”,他認為語言不是思維的唯一方式,心語才是思維的語言,是人們高估了語言的能力。我們一直堅信心智不容易被模擬,是不是太傲慢?另外,Are We Smart Enough to Know How Smart Animals Are?這本書則研究了動物的心智和認知。
《七堂極簡物理課》
卡洛·羅韋利/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5)
很難想象一本科普小書在意大利一出版就成為暢銷書,幾個月內(nèi)加印18次,一拳擊敗長年占據(jù)暢銷書榜首的情色小說《五十度灰》。
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的結(jié)構、空間的顆粒、時間的本質(zhì)和概率、時間和黑洞的熱,能讓人想到的,就是各種冗長的方程和證明,而這本書只出現(xiàn)了一個公式。物理學家卡洛·羅韋用七堂課講述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物理學的偉大理論發(fā)現(xiàn)!翱床磺宓谋瓤吹们宓母|闊!边@些極簡的物理課,不會簡單到只剩下詩意的講述。
《萬物解釋者:復雜事物的極簡說明書》
蘭道爾·門羅/著
未讀·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07)
蘭道爾·門羅的《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和《萬物解釋者》都曾被比爾·蓋茨拿在手里,他每年都會笑盈盈地出現(xiàn)在報道上列出他的年度好書。
科普漫畫網(wǎng)站xkcd的“What If”欄目負責收集、回答網(wǎng)友的古怪問題,結(jié)果深受歡迎,作者將它們集結(jié)成《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而《萬物解釋者》則用最常用的1000個英語詞匯來解釋45種復雜事物,配以圖表,親子必備。讓科技變得好玩和輕盈,不止一個人這么干,但門羅給他的書注入了幽默和博愛。
《星際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檔案》
卡爾·薩根/著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
這本老書被國內(nèi)拿來重新精心設計,設計感似乎就得和科普搭在一起!缎请H唱片》記述了旅行者1號和2號攜帶的那兩張預計壽命長達10億年、目標受眾為外星生命的著名金唱片的整個來龍去脈。原書由卡爾·薩根帶領NASA旅行者號原班工作團隊撰寫,書中的150張插圖非常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意在與外星文明交流溝通的圖畫。
關于頭頂?shù)男强,我們還可以多讀一些,比如《太空之眼:哈勃望遠鏡25年太空探索全紀錄》、《國家地理終極觀星指南》。麗莎·蘭道爾的宇宙三部曲《彎曲的旅行》、《叩響天堂之門》和《暗物質(zhì)與恐龍》也即將再版。
Time Travel:A History
James Gleick
Pantheon(2016.09)
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史作家之一詹姆斯·格雷克今年也有新作推出。他此前的兩部著名作品是《信息簡史》和《混沌》,正是他的科普寫作讓“蝴蝶效應”等說法家喻戶曉。這一次格雷科探索了時間旅行。這本書本質(zhì)上是對時間想象力進行的一次文學探索——我們?yōu)槭裁匆伎紩r間?時間的方向性為何如此困擾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求索揭示出意識最深層的秘密。以21世紀的科學史和哲學為媒介,通過文學獲得魅力。
意猶未盡的話推薦搭配The Big Picture,詩意地探索了生命、宇宙、人類的起源。它的作者卡羅爾(Sean Carroll)也是一位擅長以樸素語言講解復雜話題的作家。焦慮的時候讀一讀宇宙和時間的寬廣,能夠獲得平靜。
I Contain Multitudes: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
Ed Yong
Ecco(2016.08)
這本關于微生物的新作真是意外的驚喜,它入選了數(shù)不清的好書榜,也獲得了多位離線作者的推薦。透過微生物的眼看世界,對地球生命的理解會大大不同。在我們粗糙的感知能力之外,還有一片蓬勃的生機,生命的復雜性近在眼前。
本書的作者是新晉華裔科普作家勇埃德,被稱為與卡爾·齊默齊名的當代最優(yōu)秀的科學記者。書名則出自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
Do I contradict myself?
Very well then I contradict myself,
(I am large,I contain multitudes.)
是不是太美了?
三、科幻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選集(共四卷)
雷·布拉德伯里/著
新星出版社(2016.06)
科幻大師雷·布拉德伯里是20世紀最重要的美國作家之一,是一位在科幻、奇幻、恐怖小說三界都獲得終身榮譽的類型文學大師,他也因此被視為將現(xiàn)代科幻領入主流文學領域的最重要人物。
今年這套四卷本短篇集,是他回顧自己60年創(chuàng)作生涯,親自挑選出的100個最喜愛的短篇故事,讓我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老雷,一個跳躍在類型文學與主流文學之間的孤獨行者。這些曾發(fā)表在各大知名雜志上的短篇小說,以奇詭的想象力和驚人的敘事技巧,勾畫出一個個異彩紛呈的幻想世界。封面美好,想收集一套。
《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第二輯)》
亨利·吉/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12)
世界頂級科學雜志《自然》,許多震驚世界的科學發(fā)現(xiàn),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發(fā)表在這里。而在嚴肅學術之外,《自然》也進行著一些新的嘗試。1999年11月4日,雜志130歲生日之際,“未來”欄目正式與讀者見面,到2006年底停版為止,一共刊登了150多篇科幻。
這些作品的作者既有阿瑟·克拉克、厄休拉·勒奎恩等大師,也有熱愛科幻的讀者和寫作科幻的科學人士,比如NASA的天文學家G.A.蘭迪斯、生物學家J.科恩等,甚至還有一位11歲的小女孩。由于版面所限,每篇小說只能有850-900個單詞,點到為止,但其中濃縮了對技術、人和社會的思考。《自然》雜志刊登科幻小說,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啊。
《上帝的圖書館》
司各特·霍金斯/著
天地出版社(2016.04)
當代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幢普普通通的房子里面是上帝的圖書館,現(xiàn)任上帝“父親”六萬年來積累的知識存放其中。而現(xiàn)在父親失蹤了。他的孩子們將展開可怕的競爭,爭奪圖書館的控制權。因為擁有這座圖書館的人,可以完成各種奇跡,包括改變星星運行的軌跡、熄滅太陽、創(chuàng)造自己的宇宙——也就是成為下一個上帝。
西式所謂史詩奇幻看多了覺得都差不多,而這是一本沒有落入任何俗套的現(xiàn)代奇幻。細膩,鮮明,在最殘酷之處仍然不動聲色,描摹盡狀。如果你厭倦了舊日奇幻的套路,那絕對要來讀一讀這本。
United States of Japan
Peter Tieryas
Angry Robot(2016.03)
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獲勝,時間到了1980年代,美國早已不復存在,西海岸成了一個科技發(fā)達的后賽博朋克世界——大日本合眾國。日本受到全體美國人的崇拜,除了“喬治·華盛頓小分隊”——一支影子般的抵抗組織。他們最新的顛覆策略是散播一款非法的電子游戲,游戲要求玩家想象,如果同盟國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勝,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Peter Tieryas又是一位近年嶄露頭角的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電子游戲行業(yè)的資深從業(yè)者。他深受菲利普·迪克《高城堡里的人》的影響,并沿用小說中日德劃落基山脈而治的設定。一方面批判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與扭曲,另一方面又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浸染,機甲戰(zhàn)士、電子競技等日式元素無所不在。中文版《日本合眾國》也即將由新星出版社幻象文庫出版。
《銀帶》
凱文·凱利、史蒂夫·馬塞羅尼/著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01)
KK和他的小伙伴們悄悄地創(chuàng)作的漫畫故事,在2015年眾籌出版了,今年也在中國同樣以眾籌出版。與KK談論科技和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不同,這部漫畫在硬科幻的外表下探討的是生與死、善與惡、救贖與毀滅。
美漫風格,情節(jié)緊張,故事驚悚,混合了神秘主義色彩和謀殺。漫畫希望表達這樣的主旨:技術也可以有精神。我們說的不僅僅是智能,還有意識。KK預測,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因此有必要現(xiàn)在就開始排練一下,當遇到一個機器人告訴你他有靈魂時,你會怎樣回應呢?
(協(xié)力:紀宇彪。書目由不知知、Cris、陳楸帆、鄧思淵、Tony Yet、張亮、陳一斌、梅瑩、劉夢溪、陶子共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