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趁著這本書的熱度吧,我注意到同一家出版社還在其后馬上出版了英國地理學家詹姆斯·費爾格里夫的《地理與世界霸權》(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我以前并不了解這位學者,書的作者介紹也沒有生卒年,在翻閱《緒論》時,我忽然覺得其中的邏輯很有些“19世紀味道”,這才留意到“出版后記”里說本書初版于1915年,作者原來是一位“近人”。因此,書的一些觀點應該會過時了吧,但此書最初恰在一戰(zhàn)前出版,理應對理解19世紀這一最講究“弱肉強食”的時代的地緣政治觀念有幫助。
于是馬上注意到這本書旁邊還擺著一本極其厚重精美的新書,美國學者林肯·佩恩的《海洋與文明》(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2017),這本厚達700多頁的著作同樣是關于地理的人文著作,其主要的角度是海洋,敘述線索則是從古代對海洋的探索一直寫到當代,但又不限于“海洋史”,而更像是一部“世界史”。對了,這本書旁邊就擺著一本500多頁的《BBC世界史》(安德魯·瑪爾,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2016),看起來兩本書是姊妹篇,不過,后者讀起來似乎更通俗易懂,大約是因為此書脫胎于BBC紀錄片的緣故吧。
如果說,這些關于海洋、全球的敘述印證了全球化時代學術與思想的綜合性、多元化和跨學科普及的趨勢。那么,我同時發(fā)現,一本2013年才在美國出版的《領土論》(斯圖爾特·埃爾登,時代文藝出版社,2017)的中譯本也已經面世,恰恰與上述幾本“走向大同”的書相反,這本書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語境里,討論“領土”這一概念是如何溯源、誕生、發(fā)展,直至塑造了今天全球萬國林立、彼此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局面。同樣是500多頁的篇幅,這本書包含了從古希臘神話、戲劇一直到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研究,顯出一種與全球化不同的保守主義味道。
這本書的譯者是冬初陽,我忽然想起了這位譯者不久前曾經重譯過劃時代的海權名著,馬漢的《海權論》(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额I土論》和《海權論》這“一土一洋”兩冊厚書,以一種保守主義的政治姿態(tài),與上述海洋史、世界史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似乎在同一家書店里,不同的書籍之間也有“地緣政治”的空間存在。
作為讀者,當然希望思想的“地緣政治”始終存在,同一個書店可以容納下無數種不同的思想。但作為中國讀者,更希望城市的“地緣政治”越和諧越好,多保留一些書店、書攤、書市。正像另一本同樣關乎空間的書,近年也出了修訂版,就是清華大學張杰先生的《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溯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這部別出心裁的書,分別寫了古代對天地、山川、四方的空間觀念,以及古代建筑設計、堪輿風水、地理測量的空間技術,而古人對天地自然城市方位的判斷,總歸是和諧的,這種人與物的和諧,令人心安。
(原標題:書單|希望城市的“地緣政治”越和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