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研究隱喻機制的勸諫性功能的專著,書中以相當規(guī)模的、隱喻表述俯拾皆是的“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辭為語料,將批評性話語分析與概念隱喻理論緊密聯(lián)系起來,嘗試性地辨認、分析和詮釋公眾演講語篇中具有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隱喻機制的重大勸諫性功能。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認知語義學者萊考夫與約翰遜在其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首次構建起概念隱喻理論的框架,這標志著隱喻研究擺脫了以文學和修辭學為本的傳統(tǒng)隱喻理論的束縛,進入到嶄新的認知科學領域。學界已普遍意識到隱喻不僅是語言的表達手段,更是一種獨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寫另一相關事物的思維方式。人類的認知總是遵循由近而遠、由淺而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認知的深化和發(fā)展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依賴于隱喻機制的。 認知語言學者往往過于強調(diào)由特定語境中抽象出來的人所共有的普遍認知操作,將神經(jīng)生物學原理生硬地套用在隱喻的生成和闡釋的過程中,認為所有隱喻概念均是體驗性基礎隱喻的必然蘊涵,而忽略了諸多社會文化變體及其對概念孵化過程的影響,這犯了簡化主義的錯誤。與此同時,批評性話語分析也應契合諸多認知元素而得到更大的擴充。隱喻表達式是作為話語基礎的認知結構與穿插其間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媒介,隱喻對部分語義凸顯而對其余語義遮蔽的功能使對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性的語言選擇研究有據(jù)可依。本研究證明兩大理論路徑究其實質(zhì)具有相通共融之處,應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探索洪流,發(fā)揮更大的闡釋效應。 在方法論方面,本研究提出,在甄別隱喻圖譜分布的過程中應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語料庫語言學與“學術直覺”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保證將所有符合標準的隱喻用法統(tǒng)統(tǒng)納入考察范圍,為進一步分析隱喻的社會文化特性鋪平道路。 在花樣繁多的修辭手段當中,隱喻機制是一種極具代表性、十分高效的勸諫性策略,可以完美地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普通體驗的理解與能夠激發(fā)強烈內(nèi)心情感的文化價值結合起來。本研究指出,隱喻機制通過指稱司空見慣的個人體驗和社會活動來與廣大聽眾構建起盡量多的共同點,是演講者傳播核心信念、價值觀念和哲學理念等勸諫性要素的母體和不竭源泉。 本研究以相當規(guī)模的、隱喻表述俯拾皆是的“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辭為語料,將批評性話語分析與概念隱喻理論緊密聯(lián)系起來,嘗試性地辨認、分析和詮釋公眾演講語篇中具有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隱喻機制的重大勸諫性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