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亞洲周刊十大好書(非小說類)揭曉,來自兩岸三地的張思之、范疇、劉鷹、黃天、黃群、楊天石、張戎、李逆熵、劉克襄、阿來寫出了年度好書。十本佳作題材多樣,涵蓋政治、歷史、商業(yè)、經(jīng)濟、文學等多個人類活動領域。既有從私人視角出發(fā),折射個體與社群乃至國家互動的艱難,追尋法治中國的憂思;也有偏離主流論述,帶著對現(xiàn)實的質(zhì)疑,打撈被正史遺忘的記憶;亦有從更全面的史料入手,為被妖魔化的歷史要角翻案;驗橘Y本主義弊端以及地球暖化謀對策,展現(xiàn)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更重要的當然是以歷史介入現(xiàn)實,繼而打造未來。 這一年對于兩岸三地來說,都是躁動不安的年份,猶如奔馬。中國大陸全面展開反貪行動,經(jīng)濟增長由狂飆轉入新常態(tài),世界制造大國開始踏上艱難的轉型之路;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登陸美國,走向世界,邁開更大的增長步伐。而在臺灣,服貿(mào)協(xié)議激發(fā)太陽花學運;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令兩岸關系蒙上一層陰影。香港的占領運動則把官民之間的矛盾激發(fā)到最高點;繼續(xù)纏繞香港人的高樓價高租金,究竟源于資本主義的深層次矛盾,還是政府決策的失誤? 此時此刻,兩岸三地都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有兩個中國擺在面前,一個是法治中國,一個是人治中國。前者是愿景,可望但尚未可即;后者是現(xiàn)實,想避免但尚未找到良策。中國大陸反貪,打破「刑不上常委」?jié)撘?guī)則,激發(fā)依法治國的憧憬,但在海內(nèi)外卻仍然引起政治斗爭的懷疑。 香港面對真普選或「袋住先」(先接受)的選項,至于臺灣,仍在統(tǒng)、獨以及保持現(xiàn)狀的三岔路口躑躅。 從法治中國與民主中國的愿景回望,自清末立憲運動始計,中國這條大船仍處于歷史的三峽。何時可以轉出這個大彎,尚需拭目以待。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亞洲周刊選出的二零一四年十大好書: 一、《行者思之》 。◤埶贾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便已大力鼓吹依法治國。但縱使不少知識分子、律師長期為建立中國法治奔走吶喊,直至今天,中國卻始終無法擺脫人治的黑影。 京城第一大律師張思之是其中一位最大聲的吶喊者,他為上層政治人物江青任辯護律師,也為底層民眾奔走呼號。他的回憶錄《行者思之》,前半記生平,后半記官司,細致回顧他打的多場官司。對于中國司法制度的缺陷、律師制度的不完善,他洞若觀火。如何在惡劣的司法環(huán)境中,踐行律師的職責以及維護律師的尊嚴,他在書中娓娓道來。 **事件后,張思之先后為鮑彤、魏京生、王軍濤、高瑜等政治犯辯護,雖屢戰(zhàn)屢敗,但他卻屢敗屢戰(zhàn),反奠定中國第一大律師地位。有人評價,說他的個人經(jīng)歷就是中國律師的榮辱史,也是中國法治的興衰史。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寫道:國家的主要角色是應該維持法治,并且應該盡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領域。目前的中國,距離這一點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行者思之》厚重如磚,為法治中國寫下最有力的按語,故獲選亞洲周刊年度好書第一名。 二、《與中國無關第二季:三十年后的三種臺灣》 。ǚ懂 八旗文化出版) 繼上本書《與中國無關第一季:就臺灣論臺灣》,批判臺灣以中國為坐標的思維模式之后,臺灣知名專欄作家范疇再接再厲,推出《與中國無關第二季:三十年后的三種臺灣》,深入探討臺灣各界關切的問題,指出三十年后臺灣面臨的三種可能。 第一種臺灣:臺灣GDP滑落,閉關鎖國,成為「海洋中的不丹」。第二種臺灣:變成中國特別自治區(qū),兩岸經(jīng)濟融為一體;在「一塊人民幣換一塊臺幣」的美好誘因下,社會上出現(xiàn)「共產(chǎn)黨果真比國民黨、民進黨更懂得照顧老百姓」的輿論。第三種臺灣:進行自身再造,縮小政府層級;企業(yè)嚴格執(zhí)行公司治理;百萬青年走出國門,恢復技職教育;刪減軍費,軍力由二十萬人降到十萬;不走「統(tǒng)、獨」路線,保留「未來一個中國」的可能性。簡言之,臺灣要透過翻轉把自己打造成后主權時代的良國。 范疇認為第三條路才是臺灣目前應做的選擇,否則將時不我予。不過,臺灣是否真能擺脫中國大陸的引力與影響而把自身打造成后主權時代的良國?這要打個問號;而做為民主社會的臺灣本身,如何能調(diào)動民意,對臺灣現(xiàn)有體制做翻天覆地的改造?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在目前似乎都不具備再造臺灣的能量。(好書推薦盡在:www.tuijianshu.net) 三、《阿里巴巴模式:改變游戲規(guī)則,在釋放草根創(chuàng)新力中成長》 。▌Ⅹ/項松林/方若乃 啟動文化) 香港年輕人囿于租金昂貴而無力創(chuàng)業(yè),中小企業(yè)因為同樣的問題倍感吃力,中國大陸的小企與個體戶卻借助阿里巴巴的淘寶平臺,一躍打破創(chuàng)業(yè)天花板,面向十三億中國消費者做生意,甚至把觸角伸至海外。 經(jīng)濟學者劉鷹與他的團隊撰寫的《阿里巴巴模式》一書,首次提出阿里巴巴模式:「在釋放草根創(chuàng)新力中成長」,解釋阿里巴巴的成功之道,是市面上首本全面解讀阿里巴巴集團成功之道的專業(yè)之作。與工業(yè)時代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成功應用網(wǎng)絡技術,讓草根企業(yè)家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市場,實現(xiàn)普通人的創(chuàng)新力的釋放。 阿里巴巴于二零零三年才創(chuàng)辦的淘寶,最終助馬云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電子商務帝國,隨之成功的是成千上萬個來自中國草根階層的創(chuàng)業(yè)者;同時,亦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以來的經(jīng)商文化。 真正意義上,回應了九十年代鄧小平南巡時說的話:「我們窮了幾千年,我們不能再窮! 四、《釣魚島之爭還看琉球》 。S天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孤懸海外的幾座小島:釣魚島,一直是中國與日本兩國之間無法繞過的大山。一方面,日本有行政管轄權;一方面,中國的海監(jiān)船又不時出沒于釣島海域;一方面,可以說是時勢亦然;一方面,只能怪力不如人。但究竟這幾座小島屬誰,于法于理,無論如何還是必須要說個清楚。 專研中日關系史多年的學者黃天推出《釣魚島之爭還看琉球》一書,論證釣島主權。日本霸占釣島的主要論據(jù)是指:釣島本屬于琉球國,十九世紀日本吞并琉球國(改名為沖繩縣),釣島則當然歸入日本版圖。《釣魚島之爭還看琉球》引經(jīng)據(jù)典,梳理史實,論證琉球自古并無領有釣魚島,釣島屬日本之理據(jù)不攻自破。 全書共十二章,黃天揮史家如椽巨筆,一氣呵成,鋪開一幅琉球王國五百年歷史長畫卷。開筆從最早有琉球記載的隋朝說起,經(jīng)明清兩朝對琉球國的懷遠施恩,到日本一八七九年強行吞并琉球,至二戰(zhàn)后美國言而無信把沖繩并入日本。記事析理之余,同時破解琉球歷史上的一宗百年懸案。 五、《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十三個歷史真相》 。钐焓 九州島出版社) 相對于慈禧,在中國近代史上,蔣介石才是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中國大陸長期視他為獨夫民賊,國民黨則長期尊他為千古完人,互走極端。隨著兩岸局勢和緩,中國大陸對蔣介石的評價漸趨正面。 中國大陸歷史學者楊天石研究蔣介石最為戳力,他以蔣介石日記為研究主要材料,致力于還原蔣在歷史上的本來面目。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十三個歷史真相》。 楊對史實條分縷析,不僅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蔣介石,更以蔣的日記為線索,發(fā)掘出一個個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其中某些部分對于現(xiàn)代中國不無啟迪意義,例如蔣介石對于貪污深惡痛絕,為此親自下令槍斃孔祥熙親信,并指派蔣經(jīng)國主持上海反貪工作。蔣在中國大陸后期反貪不遺余力,跟目前北京痛下決心反貪打老虎,可以相互對照?上У氖,蔣的反貪以失敗告終,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也走到了盡頭。 對于重新評價蔣介石,樹立蔣在歷史上的地位,楊天石的研究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六、《慈禧》 。◤埲 麥田出版) 清末掌權長達四十多年的西太后慈禧,向來被主流學者視為導致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即使在影視中的形象也被塑造成一個保守頑固、殘忍邪惡的女人,在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前夕,她下令把光緒最愛的女人珍妃推入井中的情節(jié),可謂家喻戶曉。 同一位人物,卻被旅英女作家張戎稱為現(xiàn)代中國的開啟者。張認為慈禧在清朝內(nèi)憂外患之時,保存了中國,并且打開中國的大門,把一個中世紀的國家?guī)氍F(xiàn)化世界。張戎對慈禧的高度推崇,可謂語驚四座,但在許多方面而言,卻并非無的放矢。 由于清末這段歷史的檔案全面開放,張戎全面研究諭旨、奏折與清廷文件和外交文書,以及關鍵人物的信件、日記、回憶錄,甚至包括外國的檔案,然后揣出近四百頁的《慈禧》傳記,深度刻劃慈禧不為人知的一面。 一九零八年八月,慈禧批準了《憲法大綱:暨議院法、選舉法要領,及逐年籌備事宜》,按計劃九年后(即一九一六年)頒布憲法,在中國舉行上、下議院選舉,數(shù)千萬合資格的國民將可以選出民意代表,進入國會?上Я椀牟椒プ叩锰,結果在一九一一年被革命趕上。 否則,今后的中國如走君主立憲之路,很多腥風血雨也許就可以躲得開。 一九零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去世;在去世之前,慈禧下令毒死光緒帝。張戎指出,慈禧這樣做是因為光緒通過康有為勾結日本人,如果光緒活著而慈禧死了,中國將落入日本手中。這是該書中最令人震驚的揭露。 七、《六十年中、越關系之見證:一個中國外交官的手記》 (黃群 天地圖書)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越兩國的關系是「同志加兄弟」,后來漸漸水火不容,甚至兵戎相見。其中的真相如何?廣東省前外事辦主任黃群撰寫的回憶錄《六十年中、越關系之見證:一個中國外交官的手記》做了具體說明。 黃群多次擔任胡志明、周恩來、毛澤東的翻譯,長期從事對越南、柬埔寨及老撾的外交工作。他與當時越共、柬共及老撾人民黨高層接觸亦很密切。在書中,黃群提供了甚多第一手資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細節(jié)最豐富的個人參與外交大事的特殊回憶錄,有助全面認識中越關系。 黃群曾深入柬共根據(jù)地,多次見過柬共領袖波爾布特,這是本書另一最有價值的內(nèi)容。書末黃群口述的附錄:〈我所認識的波爾布特——柬埔寨共產(chǎn)黨興衰側記〉一文尤具價值。對于柬共在柬埔寨進行的大屠殺,黃群卻輕描淡寫,指這只是赤柬所犯下的一系列工作錯誤。 繼柬埔寨之后,大規(guī)模的屠殺又在非洲的盧旺達,以及歐洲的波斯尼亞上演。人類似乎并不善于從歷史吸收教訓,或者真的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言,我們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是我們不會從歷史中獲得教訓。 八、《資本的沖動》 (李逆熵 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如果要舉出地球(這個星球)此刻最占主宰性的一種制度,也許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追求經(jīng)濟增長、公司追求利潤,就算最為抗拒資本主義的北韓與古巴也出現(xiàn)了些許的松動。 資本主義勃興的同時,質(zhì)疑、反對資本主義的聲音亦崛地而起。百多年前馬克思的《資本論》便大力鞭撻資本主義,為二十世紀席卷全球的社會主義革命提供理論基礎。二零一四年,法國經(jīng)濟學家皮迪出版《新資本論》,指出資本主義導致嚴重的貧富懸殊,并提出解決方法,轟動一時。 香港作家李逆熵的新書《資本的沖動》,則深入探討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始源、特征、本質(zhì)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試圖揭示「世界深層矛盾的根源」。他用八個字形容資本主義本質(zhì)以及釀成的惡果:「利競資膨、毀滅世界」。資本無休止地「逐利」,在逐利的過程中,犧牲了人的尊嚴和生活,破壞了大自然,加速地球暖化。李逆熵在書中提出了解決方案。 《資本的沖動》跟《新資本論》在知識結構上可以互補。前者高屋建瓴、大開大合,把資本主義置于人類發(fā)展史的宏觀架構中對照分析;后者則細致無遺,從汗牛充棟的稅務數(shù)據(jù)總結資本主義造成高度不平等的主因。 在目前而言,并沒有另一種經(jīng)濟制度可以成功取代資本主義,人類還是要繼續(xù)生活在這種制度之下。因此如何改良這種制度,柔化這種制度造成的社會不公與環(huán)境惡化,變成當務之急。 九、《四分之三的香港》 (劉克襄 遠流出版) 當不少香港人苦于居住環(huán)境擠迫、苦于政治上的無能為力,嚷著要移民臺灣的時候,他們似乎都被只占香港四分之一面積的高樓大廈擋住了視線。 香港面積只有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屬于郊野的土地其實占去了四分之三。營營役役的生活以及過分功利的追求,使香港人大都忽略了郊野之美,那里才是香港本色之所在。 劉克襄,一位被稱為生態(tài)文學家的臺灣來客,著迷于香港的荒郊野外;在《四分之三的香港》中,他行山穿村,用臺灣的郊野體驗比對足下的香港,重新挖掘香港之美:幽深山徑、植被昆蟲、飛鳥走獸一一被辨認命名,并化為文字與圖畫,以致有香港人慨嘆:「不讀劉克襄的文章,我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 香港最隱秘最有魅力的一面,讓一個臺灣人來發(fā)現(xiàn)與呈現(xiàn),對于香港人來說,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件光榮的事。 在鲗魚涌柏架山道那一段,劉克襄爬到高處便沿另一條路返回,沒有繼續(xù)往另一邊走下去,低達大潭水塘,也許是這本書一個小小的遺缺。在夏秋之交的黃昏,這段山徑可以看到螢火蟲的出沒。 十、《瞻對》 。ò 四川文藝出版社) 長篇非虛構作品《瞻對》再現(xiàn)了始于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零年)、長達兩百多年的瞻對之戰(zhàn)。清朝七次發(fā)兵征討此地、民國年間,川藏相互爭奪此地、一九五零年,解放軍未經(jīng)戰(zhàn)斗解放此地。 瞻對是一個地名,位于四川康巴,屬藏地;康巴人以強悍聞名,而瞻對在康巴人中更是以強悍見稱。這是一塊只有縣級建制大小地方,但外來人卻很難征服。 阿來以文學家的筆觸結合歷史材料,透徹挖掘瞻對一地的微觀歷史,鉤沉出一個民風強悍、號稱鐵疙瘩的部落的「融化史」。同時展現(xiàn)了漢藏交匯地帶藏民的獨特的生存境況,對川屬藏族文化的現(xiàn)代性亦進行了反思。書中描述的很多清朝史事,其實并不見于一般史書。 為什么會寫作《瞻對》?阿來這樣說:「是因為察覺到這部地方史正是整個川屬藏族地區(qū),幾百上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樣本。」 在西藏與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問題依然困擾中國的今天,作為藏族作家的阿來身份有些敏感,他在一個作品討論會上語帶隱晦地表示:「藏民族要走向現(xiàn)代化,應自己本身主動求新、求變,國家也應更文明體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