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餐桌上的危機


作者:[臺]黃嘉琳/[臺]陳儒瑋     整理日期:2017-02-23 11:51:51


  面對每日的三餐,唯有真正了解基改所帶來的問題,才能確保食物都是安全乾淨的。
  拒絕基因改造 (GMO)食品,靠自己把關最安心。
  ㄧ碗含有基改腐皮捲的油豆腐細粉引起軒大波,ㄧ張果汁盒上錯誤的「非基改芒果」標籤誤導消費者而造成恐慌,這是你我生活上可能會遇見的問題,也是臺灣目前食安上的隱憂之ㄧ。
  雖然今年七月一日起散裝基改食品就要開始實施標示新制,同時黃豆等食品原料也將納入追蹤追溯系統(tǒng)管制,基改與非基改品項都有專屬貨號,但是,還有很多不明確的地方等著被解開…
  ?餐桌上有哪些是基改食物?
  ?吃了會有哪些健康上問題?
  ?賣場的食品標籤怎麼看?
  ?哪些標示指的是基改原料?
  ?小孩的營養(yǎng)午餐裡到底有哪些基改食物?
  ?臺灣有哪些基改作物?
  ?非基改黃豆昂貴很多?
  ?不吃基改豆腐?醬油、沙拉油、糖果、飲料安全?
  以上都是大眾最切身的問題,等待政府實施新政策,不如靠自己把關。
  目前臺灣允許進口的四項基改食品原料為黃豆、玉米、棉花及油菜,它所延伸出來的大量食品必定有許多隱憂。雖然每天三餐都可能避免不了早餐喝的豆?jié){、酸辣湯裡的豆腐絲、滷味使用的醬油、解渴的甜味飲料…等等,但是多ㄧ些了解就能少ㄧ些傷害。
  眾所皆知,全球基改作物主要掌握在孟山都、先正達等六家跨國農企公司的手上,而大量仰賴進口基改黃豆的臺灣,首當其衝面臨健康上的危害。在全球展開反「孟山都」之際,臺灣大眾也需自救。
  作者長期推動臺灣「校園午餐搞非基」運動,促使全國縣市首長承諾校園裡的孩子擁有安全健康的午餐,也帶著大家一起追求基改食物存在的真相,更教你如何選擇安全的三餐。本書在食安混亂不明之際,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排除似是而非的聽說,要告訴你有關基改的所有秘密,幫自己解除餐桌上的危機。

作者簡介:
  [黃嘉琳]
  從小嚮往「有筆有書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任俠生涯。數十年的人生中雖然絕少為了旅遊而出門,卻很幸運地在菲律賓小島和中國四川涼山上騎過馬、到西非象牙海岸及東帝汶逛過市集、也曾流連於臺灣東海岸與美國西雅圖的好山好水好人情。
  在學術殿堂裡接觸政治、哲學、宗教和人類學,而因為遇到花蓮的原住民孩子們獲得激勵,到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qū)教育學院念多元文化教育,目前學歷頭銜是博士候選人。近期開發(fā)了一個功能是以臺灣人身分做四川方言和英語的口譯。
  工作之故接觸基改議題,對前輩們捨我其誰的投入和此全球化議題的複雜性大為驚豔,於公於私而開始鑽研一發(fā)不可收拾。由於當時無法成功遊說孩子就讀的學校午餐改為供應非基改食材,決定於2014年年底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期間共同發(fā)起「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密切關注本土校園午餐和基改食品/作物的公共政策及教育推廣,並致力於國際串連、交流。最開心的是目前孩子的學校已經承諾逐步實踐提供非基改食材午餐了。
  [陳儒瑋]
  出生於南部的都市俗,喜歡日本推理小說、法國電影和散步,小時候夢想是變成像印第安那瓊斯那樣的考古學家。
  大學讀的是工程,研究所改學教育,論文研究歷史聚落,畢業(yè)後卻誤打誤撞進入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民間非營利環(huán)保團體之一,負責推廣飲食議題、設計教育課程、以及內部刊物與網站編輯工作,一待就是七年多。因為一個起心動念參與推動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的公民行動,始料未及的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更沒想到還因此寫出人生第一本書。
  現在每天固定讀書、整理資料、編寫部落格文章與經營臉書專頁,開始學習採訪和撰寫記錄報導,最大的挑戰(zhàn)是找出可以持續(xù)下去的工作模式。

目錄:
  第一章 基因改造食品就在你身邊
  第二章 認識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
  第三章 基因改造作物的社會衝擊
  第四章 黃豆,不能沒有你
  第五章 基改疑問追追追
  第六章 自己的食物自己挑 ─非基因改造食品選購指南
  第七章 臺灣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加油!





上一本:看,我懷孕了! 下一本:婚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餐桌上的危機的作者是[臺]黃嘉琳/[臺]陳儒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