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和愛麗絲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姐妹。每到夏日,她們都會回到位于紐約火島的父母家度假。今年夏天,她們的好朋友保羅在離開火島三年后也回來了。他的出現讓一切發(fā)生了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某些微妙的東西在三人之間滋生了。莉莉似乎對此一無所知,仍然醉心于海邊救生員的工作,拒絕戀愛;愛麗絲和保羅卻開始從對方發(fā)育成熟的身體里感受到某種異樣的吸引力…… 作者簡介: 安妮·布拉謝爾斯,美國著名暢銷書女作家。以描寫少女題材見長。處女作兼成名作《牛仔褲少女》入選亞馬遜網上書店一百部最佳小說,連續(xù)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在北美發(fā)行逾六十萬,已購買版權的國家超過二十多個,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已把它改編成電影。 目錄: 第一章等候 第二章一不小心,你就會平凡無奇 第三章瓶子和石子 第四章當孩子的才華 第五章止步不前 第六章上天將愛麗絲送給了她自己 第七章紅色的,紅酒 第八章做人就該做這樣的人 第九章美人兒 第十章投入生活 第十一章找準目標 第十二章該得的報應 第十三章迫切離開 第十四章收拾 第十五章都是你的錯第一章等候 第二章一不小心,你就會平凡無奇 第三章瓶子和石子 第四章當孩子的才華 第五章止步不前 第六章上天將愛麗絲送給了她自己 第七章紅色的,紅酒 第八章做人就該做這樣的人 第九章美人兒 第十章投入生活 第十一章找準目標 第十二章該得的報應 第十三章迫切離開 第十四章收拾 第十五章都是你的錯 第十六章某人的婚禮 第十七章低溫冷凍 第十八章破裂的網 第十九章爐子和火 第二十章是我先愛你的 第二十一章失而復得 第二十二章無人成灰 第二十三章從那世到這世 第二十四章不要摩托車第一章等候 愛麗絲在碼頭上等候保羅。他在留言機上含糊不清地說自己會搭下午的渡船回來。這個人就是這樣。他不說是一點二十那一班,還是三點五十五那一班。愛麗絲盯著渡船時刻表看了許久,試圖領會他的意思。 她一點二十的時候就走去了碼頭,她明知道保羅不會搭這一班,可是仍舊去了,對此她自己也感到無奈。當人們一個一個從船上走出時,她只是微微掃視一下,以確保自己等的人不在其中。愛麗絲坐在遠處的長凳上,光著腳,膝上擱著書,這樣她就不用和別人言語了。我知道你不在上頭,所以別以為我會覺得你在上頭,她這么對“保羅”說。她的心中住著一個“保羅”,哪怕是自己心中的這個,依然那么頑劣,叫人難以捉摸。 三點五十五分的那班渡輪到達的時候,她往嘴唇上抹了些凡士林潤唇膏,隨后又理了理頭發(fā)。下一班船要到六點十分才會來。雖然保羅仍有可能誤了這一班,但他應該不會想搭六點多那一班,畢竟那已經不是“下午”了。 她曾無數次地企圖讀懂他的想法。她太把他的想法當回事,有時甚至他自己早忘了,但她還牢牢記得。 當他們在一起時,她會一直推測他在想什么,每個鐘頭都會依據他所說的話進行一番序論、本論、結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現在,他們分離了三年,空白的三年間有太多的事發(fā)生,這導致猜測變得困難很多,但換個角度想,這又使得事情來得容易。她可以隨意設計他的想法:她把他的想法變成自己的,她把他的想法變成她所喜歡的。 他有兩個夏天沒來了。她沒想到他竟然會不來。他不在,夏天就沒有色彩。對周遭的感受不再那么深刻,蜻蜓點水,稍縱即逝,雁過無痕。哪怕坐在這個碼頭,或者某一把木質長椅上,盼望他的船靠岸,也失去了新鮮感。她一直都藉各種形式盼望著他。 他不在的時候,她甚至都想不起他的臉。他年年夏天回來都是同一個樣子,而她卻想不起來。 她心不在焉地看著碼頭上的人們,他們有的來去匆匆,有的原地等候。她會同認識的人招手,那些人大都是她父母的朋友。她感到肩上火辣辣的陽光被風吹開去。她把大拇指的指甲掐進長椅的木板里,沿著紋理慢慢拖動,木板上留下一條裂痕,然后那個地方就會霉變、分解。 每次需要等候的時候,莉莉總會有別的事情要做。保羅是莉莉最好的朋友。愛麗絲知道莉莉也很想他,可莉莉說自己不喜歡等人。愛麗絲也不喜歡。沒人喜歡。但愛麗絲還只是個小妹妹,她不知道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 她留意著渡船的到來,盼望著白色的小三角在海灣的那頭出現。它尚未出現時,她想象不出它的模樣。它一直一直都不來。突然它出現了,快速成形,然后一路駛近。 她站了起來。情不自禁。她把書留在長凳上,書的軟皮封面被風吹得不停地翻動。會是他嗎?他在船上嗎? 她解下發(fā)圈,使勁把小背心拽長直到臀部。她既想讓他看到全部的自己,又不想讓他看到一丁點。她要他為細處吸引,又為整體迷戀。她要他完完整整地看待她,而非支離破碎。她有著難以滿足的愿望。 她向上跳躍,雙手抓在腰問。她看見給媽媽上瑜伽課的老師正朝她走來,她穿著一條粉紅色的布裙。 “愛麗絲,你在等誰呀?” 一切其實暴露無遺,因而這個善意的提問對于愛麗絲來說有些殘酷。 “沒有準,”她尷尬地扯謊道。這位女士曬紅的臉,在愛麗絲的眼中,就像走廊上的那把藤編沙發(fā)一樣再熟悉不過,不過這并不表示愛麗絲知道她姓甚名誰。她只知道這位女士的獅子狗叫阿爾伯特,知道她教的瑜伽課總是吟歌不斷。在這樣一個地方,大人們可以報出每個孩子的名字,但是小孩子沒有這樣的義務。在這里,孩子和成人之問的關系從一開始就不平衡,而且鮮有機會調整。孩子時形成的輩分關系會永遠保持下去。 這位女士看了看愛麗絲的腳,她的腳說明了一切。如果你要搭三點五十五的那班渡船,你肯定得穿鞋。 愛麗絲故意向著貨運區(qū)慢慢挪去,就好像去那邊有事似的。她很少扯謊,一般只對熟悉的人才會這么做,她要把謊話留給那些她至少報得出名字的人。 她看不到船了。她靠坐在長椅上,交著雙臂,合著腿,埋著頭。 這個小村莊在一個小島上,有著自身的規(guī)矩和傳統(tǒng)!安绘i門,不帶錢,不穿鞋”就是這里夏日生活的寫照。這里沒有車輛,而且——至少在舊時——不用鎖門。唯一做交易的地方就是“水邊”集市,人們在那里換得些糖果和冰激凌蛋筒。那里不流通現金,人們用自己的姓名付賬。這里的人只有在上島、離島,還有打網球的時候才會穿鞋,去游艇俱樂部用不著,參加派對也用不著。這里的人以擁有堅韌的雙腳,能夠在裂開的木板上走路為自豪。那些木板并不是不扎腳——它們一直都會。你只是忍住不出聲罷了。所有的孩子都懂。每逢夏末,愛麗絲的腳底和兩側都會滿是黑色的刺斑。但是它們會漸漸淡去,她從不知道它們去哪兒了!八鼈儽晃嘶厝,”一個博學的七歲兒索亞·博伊德曾經這么跟她解釋。 每個人的生活都圍繞著碼頭展開,和著當地特有的節(jié)奏和秩序。你可以看到人們到達、離開、等候。你可以看到人們先把東西堆在碼頭,然后用貨車拖回家。你會知道他們買了哪種廁紙。愛麗絲一直覺得雙層廁紙是一種奢侈品,它比好的背包、鞋子,更能微妙地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你知道背著高爾夫球桿包或者什么紙制品的人肯定在“水邊”或者薩爾戴爾下船。在科斯邁鎮(zhèn)下船的人則肯定隨身帶著啤酒。 汽車運載的其實是人們的私人空間。沒有汽車,你的日常生活會暴露很多:去哪里、與誰同行、在碼頭等誰、為誰打理了頭發(fā),這一切都會為人所見。在這個島上,生活恰恰就是這樣,不過一切安全無憂。 這種沒有汽車的生活環(huán)境吸引了一些理想主義者,包括那些淺薄的夢想家。愛麗絲的父親就常說:“沒有汽車,就不會有全球變暖,不會有中東的石油戰(zhàn)爭,不會有肥胖,很多犯罪也同時可以避免! 有了渡船,出行變得容易很多。大人們一直渡來渡去,但是對愛麗絲和莉莉來說,有好幾個夏天,她們卻從沒離過島。來的時候,她們羞羞怯怯,帶著蒼白的膚色和細嫩的雙腳,還特意剪短了頭發(fā)。走的時候,她們的皮膚曬成了棕色,上面有蚊蟲叮咬過的痕跡,還長出了雀斑;她們的頭發(fā)變得亂亂的,腳底磨出了輪胎似的繭;她們對周遭環(huán)境變得駕輕就熟,有時甚至忽視了禮節(jié)。 愛麗絲記得每一次迎接,更記得每一個告別。在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最后一個離島的人通常會在送別的渡船起錨時跳入海中,以此向船上的朋友們道別。 這時她聽到了身后輪船的馬達聲。她伸直雙臂,兩手撐在長椅上。渡輪駛近時,浪花拍打著木樁啪啪作響。她松開腿,光著腳站在了長椅前邊的木板上。 愛麗絲寧可做被等候的人,而非等候的人;她寧可做離開的人,而非留下的人。然而往往事與愿違。不知道為什么,她總得等待別人,總是送別時跳入海中的那一個。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