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萊恩哈特是一名精神分析醫(yī)師,他的生活正如每一個小有成就的中產(chǎn)階級一樣,“單調(diào),重復,瑣碎,強迫,紊亂,心煩”。他發(fā)現(xiàn)所謂的心理治療只不過是讓病人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而“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點綴著歡樂的島嶼,而一過三十歲,就再難看見陸地”。百無聊賴的人生讓他開始多次考慮自殺的問題。他會在大橋上來回踱步,會在地鐵軌道旁徘徊,會望著毒藥“是的寧”發(fā)呆,更偷偷買了把手槍,隨時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發(fā)奇想,通過骰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在骰子的帶領下,他開始了一系列打破習慣的行為,不斷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最后,生活變成了一場角色扮演的狂歡,為了試驗人類靈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斷拓寬自己的“戲路”,最后甚至拋妻棄子,眾叛親離,卻在所不惜…… 也許,惟有將這部自始至終都沿著瘋狂的軌跡高速運轉的黑色荒誕劇放在那個凱魯亞克風行的年代,放在那個嬉皮士流行的年代,放在那個西方年輕人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的年代里看,才能解讀出個中三味。忠實跟隨骰子,永遠服從手里滾出的“選項”,徹底放棄自我,在隨遇而安里尋找生命的真諦,真的是人生和社會的終極出路嗎?小說的荒誕走向和曖昧結局使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簡單的答案。 作者簡介: 盧克·萊恩哈特(LukeRhinehart,1932—),原名喬治?科克羅夫特(GeorgeCockcroft),美國作家。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后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大學從事教研工作,直到1970年才正式成為全職作家。到目前為止,盧克?萊恩哈特共著有八部長篇小說小說,《骰子人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過十個影視劇本,大部分都改自他的小說。盧克?萊恩哈特的小說大多探討有關自身、幻象、自由和機遇等的問題,他尤其關注的是當代西方社會抑制大眾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機制!恩蛔尤松吩趩柺乐蟮娜昀,不僅在文學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另類的奇跡,小說中的“骰子”和“擲骰哲學”也成為一個被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如戲劇、搖滾歌詞)反復提及的符號,成為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典故之一。這部小說在過去數(shù)年間經(jīng)歷了一個神奇的重生過程,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銷售總量超過以前的總和。譯者陳正宇,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專業(yè)研究生,發(fā)表過多個短篇小說的翻譯,這是他第一次擔綱一部長篇的翻譯工作。《骰子人生》猶如一座黑色喜劇的游樂場,里面充滿坐過山車似的驚險刺激和穿越隧道時的疲乏躁動;它也是關于愛的,瘋狂的影象全都倒映在內(nèi)心扭曲的哈哈鏡上。 ——《時代周刊》 這是七十年代早期最時髦的小說。它是一本令人難忘的書……幾乎趨于完美……充滿愉悅,文思巧妙……單是開頭的三十頁就概括出了當代的無政府主義。 ——倫敦《TimeOut》雜志 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動人,機智而且充溢優(yōu)美的喜劇感 ——安東尼?伯吉斯(《發(fā)條橙》作者) 才華橫溢……非常像《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其中有關性的調(diào)侃格外有趣。 ——《休斯頓郵報》 詼諧的、無所顧忌的智慧噴發(fā)……在無政府主義的邊緣歡呼雀躍。意志真空——萊恩哈特巧妙地對這種時代弊病作出了診斷。 ——《生活》雜志《骰子人生》猶如一座黑色喜劇的游樂場,里面充滿坐過山車似的驚險刺激和穿越隧道時的疲乏躁動;它也是關于愛的,瘋狂的影象全都倒映在內(nèi)心扭曲的哈哈鏡上。 ——《時代周刊》這是七十年代早期最時髦的小說。它是一本令人難忘的書……幾乎趨于完美……充滿愉悅,文思巧妙……單是開頭的三十頁就概括出了當代的無政府主義。 ——倫敦《TimeOut》雜志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動人,機智而且充溢優(yōu)美的喜劇感 ——安東尼?伯吉斯(《發(fā)條橙》作者)才華橫溢……非常像《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其中有關性的調(diào)侃格外有趣。 ——《休斯頓郵報》詼諧的、無所顧忌的智慧噴發(fā)……在無政府主義的邊緣歡呼雀躍。意志真空——萊恩哈特巧妙地對這種時代弊病作出了診斷。 ——《生活》雜志我是個大個子,有著拳擊運動員的大手,橡樹般的大腿,堅毅的下巴,并且還戴了一副大大的厚眼鏡。我身高6英尺4英寸,體重近230鎊。我長得有點像卡拉克?肯特,只不過脫下西裝以后,我的速度也就比我老婆快一點點,力量也就比體型小我一半的人大一點點,而且完全沒法一步就從一個建筑物跳躍到另一個建筑物——你讓我跳多少步都不行啊。 在運動方面,無論大大小小什么體育項目,我都表現(xiàn)得格外平庸。我玩撲克時夠膽,但是水平也夠爛。玩股票我很小心,倒是玩得還行。我娶了一位漂亮老婆,她以前是拉拉隊隊長,還做過搖滾歌手。我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算不上神經(jīng)病,但也不怎么正常。我是個有著很深宗教情結的人,我寫過一部很優(yōu)美的色情小說,叫《瑪雅之舞》,并且我現(xiàn)在不是,也從來不是一個猶太人。 我知道,作為讀者,你們的工作是設法從我所說的這一切中提煉出一個可信的、協(xié)調(diào)的人物模板來,但是恐怕我還要加上這么幾點:我平時是個無神論者,我心血來潮的時候捐過幾千美金的善款,我是個間歇性革命者,時不時地反抗美國政府、紐約市政府、布朗克斯以及斯卡斯代爾區(qū)政府,并且我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共和黨員。如你們所知,是我創(chuàng)辦了那些臭名昭著的“擲骰中心”,用以進行人類行為研究實驗——《變態(tài)心理學期刊》稱之為“令人發(fā)指”、“傷風敗俗”,以及“讓人大開眼界”;《紐約時報》稱之為“嚴重誤人子弟并且腐敗墮落”;《時代周刊》稱之為“臭陰溝”;《常青樹評論雜志》稱之為“美妙無比,其樂無窮”。我既是個忠誠的丈夫,也是多個女人的奸夫,并且還是個實驗性的同性戀者;我既是個能干且飽受贊譽的精神分析師,也是唯一一個被紐約精神科醫(yī)生協(xié)會(PANY)及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同時除名的醫(yī)生(理由是“行為不當”及“可能無法勝任工作”)。我被全國上下數(shù)以千計的“擲骰人”崇拜和贊美,但兩次作為病人被送進精神病院,一次入獄,現(xiàn)在則是處于逃亡狀態(tài),并且我希望,如果骰子許可的話,保持逃亡狀態(tài)至少到我完成這本305頁的自傳。 我首先是個精神科醫(yī)生,但不管是作為精神科醫(yī)生還是作為擲骰者,我都熱衷于改變?nèi)说男愿瘛易约旱,別人的,所有人的。我要讓人感受到自由,激揚和喜悅。我要讓人們重新感受生活所能帶給我們的感動——當我們第一次在黎明時分赤著腳感受腳下的土地,看著陽光灑在遠山樹叢間,地平線上光影斑駁閃爍;當一個少女第一次湊上雙唇接受戀人的親吻;當一個念頭突然在腦中閃現(xiàn),整個的一生在瞬間被重新審視。 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點綴著歡樂的島嶼,而一過三十歲,就再難看見陸地。我們至多是在厭倦了一片沙洲后,流浪到下一片沙洲,但很快又將對所見的每一粒沙子都熟得爛透。 當我和同事們提起這個“問題”時,他們告訴我,就常人而言,歡樂的枯竭同肉體的衰退一樣,再正常不過,并且二者大體上是同樣的生理變化機制的結果。他們提醒我,不要忘了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正在于減輕痛苦,增強活力,使個人融入社會,幫助人們認識和接受自我;并非一定要改變自我的習慣、價值標準或個人興趣,只要能讓他們不再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自己,能如實接受自己就行。 對我來說,心理治療的目標顯然一直都是這樣的,我也是這么追求著的。然而,在我“成功地”接受了精神分析后,我在“一般般好”的妻子和家人的陪伴下,過了七年“一般般幸福”的生活,取得了“一般般大”的成功,就在我三十二歲生日臨近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想要自殺了。不只想自殺,我還想殺人。 我會在昆斯伯勒大橋上來回踱步,望著河水沉思。我會重讀加繆,他認為在這個荒誕的世界上,選擇自殺是合理的。我常站在離地鐵軌道僅三英寸的站臺邊緣搖晃。一到周一早上,我就會盯著櫥架上的士的寧瓶子發(fā)呆。我會幾個小時地做白日夢,想象著一場核浩劫將曼哈頓的街道都化為灰燼,想象著壓路機不小心把我的老婆壓成了肉醬,想象著出租車載著我的競爭對手愛克斯坦醫(yī)生直接開進了東河里,想象著幫我們家?guī)『⒌男」媚铮ㄋ攀畮讱q)痛苦地慘叫,我正開墾著她那塊處女地…… 自殺、刺殺、毒殺、滅殺或者強奸某人的欲望在精神病學領域一般被認為是“不健康的”,是壞的,是邪惡的。更確切地說,是罪。當你想要自殺的時候,你要做的是認識并“接受它”,但看在耶穌的份上,不是讓你真的去自殺。如果你想要和幼女性交,你應該接受你的欲望,可連她的一根大腳趾都不要碰。如果你恨你的父親,沒關系,但別拿木棍重擊那個混蛋。理解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但是不要做你自己。 這是個保守的規(guī)條,用以確保幫助病人避免暴力、激情、以及奇怪的行為,以讓其過上長久、體面、不溫不火的痛苦生活。事實上,這個規(guī)條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像心理醫(yī)生一樣活著。這個想法讓我惡心。 這些瑣碎的想法是我在初次陷入莫名的抑郁后的幾個星期里漸漸產(chǎn)生的。我之所以抑郁,表面上是因為我的一部“著作”寫到一半寫不下去了,但實際上這是我靈魂長期堵塞而造成的全面便秘的結果。每天早餐后,我記得我都會在第一個預約病人來之前,坐在我的大橡木桌旁,懷著嘲諷之情溫習過往的成就以及對于未來的希望。我會摘下眼鏡,在不戴眼鏡所看到的近乎超現(xiàn)實的朦朧世界以及自身思緒的雙重作用下,我會夸張地喊道:“瞎眼!瞎眼!瞎眼!”,并且用我那大得像拳擊手套的拳頭夸張地錘著桌子。 在我的整個求學生涯里我都是一個杰出的好學生,我積累著學術榮譽,如同我兒子拉里積累口香糖里的棒球明星卡一樣。還在醫(yī)學院讀書的時候,我就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關于心理治療的論文,這是篇反響良好但毫無價值的文章,題目叫“神經(jīng)官能緊張的心理機制”。當我坐在我的大橡木桌旁回想往事時,我所有發(fā)表過的文章看起來都和別人的文章一樣好:好個屁。我在治療病人方面與我的同事們?nèi)〉昧艘粯拥某删汀翢o成就。我所能期望的最多不過是讓病人從自我焦慮和內(nèi)心沖突中解脫:讓他的生活從不堪忍受的了無生趣變成可以忍受的了無生趣。要是我的病人有什么未開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或發(fā)明能力,我的精神分析法可沒法將它們挖掘出來。精神分析就像是一劑昂貴、起效慢并且靠不住的鎮(zhèn)定劑。如果迷幻藥真的具有阿爾伯特和利里宣稱的功效,所有的心理醫(yī)生都要在一夜間失業(yè)。這個想法讓我高興。 在我憤世嫉俗的間隙,我也會偶爾對未來做做白日夢。我希望什么?我想把自己之前做的事情都做得出類拔萃:寫出廣受贊譽的文章和著作;好好栽培我的孩子們,讓他們不再犯我犯過的錯誤;遇見一個光彩照人的女人,并與之結成終生的靈魂伴侶。但很不幸,正因為這些夢想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我才感到了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