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子關系相比,父子關系更多體現(xiàn)在心理和社會層面。父親這位強大又值得信賴的庇護者,幫助孩子不被母親吞噬,帶領他走向外面的世界,讓他學習自立。以良好的依戀關系為基礎,孩子才能找到理想的父親形象并形成自我認同。 母親缺席的后果非常嚴重,那么父親缺席又會如何?如今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在父親缺席或功能性缺席的環(huán)境中成長,看似生存幾乎不受影響,但他們自我評價更低,更容易持續(xù)出現(xiàn)精神和行為問題。 建立良好的父子依戀關系,要從孩子幼年開始。依戀關系穩(wěn)定的父親,依戀淡薄的回避型父親,以及對依戀關系感到強烈不安而又過度追求的焦慮型父親,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大相徑庭。黑塞、三島由紀夫、塞林格、海明威、甘地、撒切爾夫人、薩特、漢娜·阿倫特等名人,都因與父親的關系改變了人生軌跡。 因“父親這種病”而哭泣的人,數(shù)量之多并不亞于因母親而痛苦的人。但是,即便父親有缺點,孩子還是想愛父親,相信他是值得愛的人。俯瞰回顧所有問題,用同理心去理解父親身上發(fā)生的事,才能*終重新找回對父親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