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以“狼孩兒”莫格里為中心的人物故事。講述了莫格里從嬰兒到長大的經(jīng)歷,書中涉及了他的狼媽媽、狼兄弟、黑豹、老熊等性格鮮明的形象。這些故事地域廣闊,有印度的叢林、半年不見太陽的北極圈、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圣地等。所描寫的動物有棕熊、老虎、黑豹、蛇等,除了這些重要角色之外,還有大象、豺狗、海豹、眼鏡蛇、鱷魚、狗、猴子、鳥等。吉卜林都給它們起了名字,有的還有綽號。每篇故事各具特色、生動形象,能夠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 譯 序 在我大量閱讀外國文學名著的年代,是讀不到《叢林之書》的。我研讀外國文學史的時候,所看到的關于《叢林之書》作者吉卜林的介紹,只有很少的幾筆──他被描述成一個“反動”作家。 在國外,對他的評價也是有爭議的。即使在今天,若要比較全面中肯地對吉卜林介紹和評論一番,也是要寫一大篇文章的。在這兒沒有這個必要,所以就簡單地介紹一下吧: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郑↗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于印度孟買,以記者、編輯和文學創(chuàng)作為業(yè),先后在印度、美國、英國和南非居住,到過中國。1936年吉卜林在英國倫敦去世,英國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包括大量詩歌、四部長篇小說和大量短篇小說,還有許多散文、隨筆和游記。190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和敘述卓越見長! 吉卜林是一個非凡的作家,我們有必要知道的正是這一點。 《從林之書》是吉卜林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可以說,他在中國讀者中聞名,正是因為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分為兩部:《叢林之書》(1894)和《叢林之書二》(1895),相當于上下兩集,每一部都由狼孩兒莫格里的故事和其他故事穿插構成。此前我們見到的中文譯本,大多是將兩部中的狼孩兒莫格里的故事抽出來合成的,其他故事被舍棄了,有的版本甚至只是利用現(xiàn)有的中文譯本進行縮略和改寫。也有少數(shù)中文譯本選譯了部分其他故事,但好像目前只有一個全譯本,分上下兩冊:將莫格里的故事抽出來合為上冊,其他故事合為下冊。 我們看到的關于莫格里的故事的介紹,往往撲面而來的是“狼孩兒”這個詞——一個讓人聯(lián)想到“粗野”的詞,然后是讓人聯(lián)想到冷酷無情的“叢林法則”。其實,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故事,里面甚至還有些許傷感!皡擦址▌t”只是叢林里的動物們?yōu)榱松姹仨氉袷氐姆▌t。破壞了“叢林法則”,叢林會變成一個無秩序的世界,充滿不必要的殺戮(食肉動物獵殺其他動物應該只為了獲得食物)。這本書并沒有竭力宣揚“叢林法則”,它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雖然危險卻充滿詩意的夢幻般的叢林世界,是動物間的情義和他們生機勃勃的冒險活動。 總的來說,《叢林之書》是一部童話式的動物故事集,但莫格里的故事中有一篇還帶有神話色彩,《恐懼怎樣降臨》中,一頭老象講述了叢林創(chuàng)始的傳說,還包括老虎身上斑紋的來歷、老虎和人類的關系等,簡直就是一篇動物世界的《創(chuàng)世紀》。人是因為受蛇的誘惑,吃了智慧之樹上的果子而從伊甸園墮落,叢林則是因為老虎代行叢林主人和法官之職,一時沖動殺死了一頭公鹿,而從所有動物的樂園墮落成了動物相食的世界。 另外,《讓叢林來吞噬》講述的是莫格里因人類的愚行而對人類世界實施報復的故事,寓意深刻;《國王的驅象刺棒》講述的是人為財死的故事,也是很有寓意的一篇。 其他故事(莫格里系列之外的故事)共有七篇,可以說是一道七色彩虹,每一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獨特而神奇的世界,每一種動物都被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 在《叢林之書》中,吉卜林用生動的文字、雄渾細膩生動的筆觸、高超的敘述技巧和縝密的構思向我們講述了一些充滿詩意和靈性的故事。 《叢林之書》是不朽之作。 我想,這樣一部書,這樣一個非凡的作家,讀者讀到的應該是其全譯本,而且應該是嚴謹準確、與原著風格一致、傳達出原著精妙之處、文字生動的中文譯本。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我一直在告誡自己要盡力對得起吉卜林先生。 翻譯這本書的過程并不輕松,里面有不少方言要查──作者為了生動和貼切,使用了不少當?shù)胤窖。為了盡量做到準確無誤,我到英國一個專門的吉卜林網(wǎng)站去查詢。因為一些疑難之處,我甚至寫信給相關的英國專家求教,感謝他們的熱情回復。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吉卜林協(xié)會”的圖書館員(在國外,圖書館工作者都是有學問的人,圖書館員是很受尊重的學者頭銜)JohnWalker先生,也感謝熱情向我推薦專家的RichardJaffa先生。 張熾恒 于上海奉賢海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