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號稱“天府之國”,除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之邦。二千余年,名家輩出,漢宋兩代,領袖風騷。近代以降,蜀中學術再放異彩。在風行天下的“京派”與“海派”之外,“蜀學”雖然偏安一隅,卻也獨樹一幟,鼎足相望。在相對隔絕的盆地環(huán)境里,有一批甘于淡泊的學者皓首窮經,以深厚的國學根柢和嚴謹?shù)臉銓W精神,承續(xù)著中華文化的血脈。 回想一九六二年秋天,我考取四川大學研究生,負笈入蜀,投奔龐師石帚先生門下,研治六朝唐宋文學,親身感受到蜀中的學術氛圍。日就月將,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石帚師乃蜀中名宿,門墻桃李,皆稱翹楚,各有所歸。一撥去了望江樓(四川大學),一撥上了獅子山(四川師院)。因而蜀中的古代文學研究,亦呈雙峰并峙、二水分流之勢。石帚師閑談所及,對獅子山的弟子多所稱許。我侍聽在側,耳熟能詳,內心亦不免有幾分欽羨。如今歲月流逝四十余年,不但石帚師早歸道山,昔日欽羨的各位同門先進,多數(shù)亦陸續(xù)作古。往事歷歷在目,卻已成為我心中永遠的憶念。 友生李誠教授主持編選的這套《學苑文存》,匯集了四川師范大學(原四川師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半個世紀以來的代表性論文。翻看目錄,既有前輩學者的佳篇,更有后生俊彥的新制。而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從中似乎可以看到近代蜀學的某些因子。我以為一種學術傳統(tǒng)既是頑強的,又是脆弱的。近代蜀學的傳統(tǒng)經歷了社會巨變的洗禮,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似乎已經成為了歷史。其實它并沒有完全消泯,它的精神仍然不絕如縷地延續(xù)在蜀中學者的學術活動中,也延續(xù)在這套《學苑文存》里。然而如果再不刻意地珍惜、保持和發(fā)揚的話,近代蜀學傳統(tǒng)的消失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而繼承蜀學傳統(tǒng)的方法,是既要堅持蜀學獨特的治學理念,又要與時俱進,追蹤當代學術的前沿,才能使蜀學的精神保持綿長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