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簦∑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邪? 散文和詩歌一樣,是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的文學形式。為區(qū)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在內(nèi),一律稱之為散文。我國古代散文歷經(jīng)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可謂源遠流長,F(xiàn)在可見到的zui早的散文當是殷商甲骨上斷續(xù)的卜辭。如同小學生在學寫作文之前練習造句,或者是小學生寫的一篇篇蹩腳的作文,簡短,斷續(xù),而不成章法。從這里也可看到散文是以實用而起的。成篇的散文則要追溯到《尚書》。到了東周,出現(xiàn)了《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歷史著作。隨后,散文綿延發(fā)展數(shù)千年,貫穿整個中國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