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的姐姐珍珠和六歲的弟弟仁宇從小沒有父親,靠著殘疾的媽媽每天賣烤面包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當媽媽得知自己已是胃癌晚期時,依然強忍著病痛從凌晨開始準備和面做面包。她迎著冬季刺骨的寒風,晚上九點還在賣烤面包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珍珠和仁宇。在孩子們面前,媽媽依然表現(xiàn)得堅強、樂觀,就算再痛,再難受,也要跟孩子們開心過好每一天。
媽媽怕孩子們不能原諒她的離開,悄悄錄制了一封又一封特殊的書信——影像信。這些書信飽含著媽媽深沉的愛,她希望這些書信在以后能夠幫助自己的孩子減輕心理上的離別之痛。
媽媽zui終離開了。珍珠和仁宇開始跟著姨媽一家人生活。姨媽希望孩子們能喊她“媽媽”,卻遭到了孩子們的反對。仁宇說:“可是,我們把您叫成媽媽的話,有一天要是忘記了媽媽,那該怎么辦。俊闭渲檎f:“……我不會忘記媽媽,可是仁宇他還很小,過不了多久他會忘記媽媽的。沒人想起媽媽的話,媽媽會很可憐的!”姨媽強忍著不讓眼淚掉下來。zui后,姨夫拿出了原本打算以后再給孩子們看的媽媽留下來的影像信。視頻中,媽媽把生病期間的感受,包括病痛、勇敢面對病痛的勇氣來自哪、即將離開人世對孩子的不舍等等通過視頻向珍珠和仁宇訴說著。與媽媽生前展現(xiàn)的樂觀不同,媽媽擔憂、喜怒哀樂,在一封封影像信中一一展現(xiàn)了出來……
孩子們在媽媽視頻信的陪伴下,開始更加樂觀、努力、積極地生活。因為孩子們知道:媽媽就在身邊,從未離開。 這份家人之間的珍貴親情,給與了我們許多超出痛苦的感動。讓我們感到無以言說的悲傷,同時又給予我們直抵內心深處的溫暖。 母愛中不忍細看的溫情,成長中無法握住掛念,娓娓道來的又豈只是親情? 這本書本來不叫《媽媽,我又想你了》,它是根據(jù)活得國際艾美獎zui佳紀錄片獎獲的mom and the red bean cake改編的作品。 據(jù)我們領導說《媽媽,我又想你了》zui初感動的是一位版權代理商。為了能讓這本書更好地呈現(xiàn)在中國讀者面前,他親自翻譯了這本書(他手下有很多譯者,基本不用自己干活),并將它推薦給了我們領導。他看完書稿后也很感動,繼而把它給了公司另一位“他”。三位“他”不約而“同熱淚盈眶”。他們都是父親。
我是一位母親,在審閱這本稿子的過程中,抑制不住地數(shù)度哽咽。我曾經(jīng)把內容介紹發(fā)到我的媽媽群,已經(jīng)有孩子的媽媽對這本書里發(fā)生的故事感同身受,而準媽媽們沒有太多感觸,但是她們同時說“想媽媽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我不知道怎么用文字去表達這本書里面的感情,或許只有做了媽媽,經(jīng)歷了才能感受到。 事實上,這個故事簡單干凈,然而卻具有無法想像的能量,一位媽媽和兩個孩子的故事,撬動了所有觀者的淚腺,我們跟著兩個孩子的眼睛,看到的和想到的又豈只是媽媽。 我想,很多人在觀看了這個故事之后,應該要開始反省自己對家人的疏忽,并下定決心努力對自己的家人付出更多的關心。每當這種時候,很多人都能體會到家人的重要,但是卻不知該如何充分地表達這種親情。這種親情如同這個世界的水和空氣一樣重要,然而很多人認為這是自己理所當然應該獲得的。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懂得如何去管理這種珍貴的親情,以免它流失。我們能夠通過烤面包媽媽感受到巨大震撼的原因在于,她的內心全都是偉大的家庭親情。對于希望能夠成為像烤面包媽媽一樣擁有美好的家庭親情的人而言,希望《媽媽,我又想你了》能夠起到啟迪心靈的作用。 呼喊母親的時候/即使是年邁的老人/也會變成孩童/笑得很燦爛/同時也會傷心地哭泣/喜歡的時候愛不釋手/不稀罕了就會抱怨個喋喋不休/即使變化無常/也會被原諒/又是歡喜又是感激又是快樂/呼喊母親的時候/邪念也會遠離/當然更不會犯罪/無論是有母親/還是沒有母親/每次呼喊母親的時候/心靈就會得到凈化/這樣的幸福如同回到孩童時期 ——李海仁《呼喊母親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