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被譽為“愛書人圣經(jīng)”的書信集,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之間的書緣情緣。它被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流傳,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鐘情它,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jīng)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世界**影響力的傳世經(jīng)典,*精美名家全譯本,超值完美典藏★溫暖推薦:愛的教育少年維特的煩惱;親和力湯姆叔叔的小屋霧都孤兒昆蟲記綠山墻的安妮 本書簡介: 這本被全球人深深鐘愛的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的書緣情緣。雙方二十年間始終未曾謀面,相隔萬里,深厚情意卻能莫逆于心。無論是平淡生活中的討書買書論書,還是書信中所蘊藏的難以言明的情感,都給人以強烈的溫暖和信任。這本書既表現(xiàn)了海蓮對書的激情之愛,也反映了她對弗蘭克的精神之愛。海蓮的執(zhí)著、風(fēng)趣、體貼、率真,跳躍于一封封書信的字里行間,使閱讀成為一種愉悅而柔軟的經(jīng)歷。來往的書信被海蓮匯集成此書,被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流傳。有趣的是,此書譯者便是臺灣一位古舊書店的工作人員,他在未得知此書的版權(quán)購買之前,便憑著自己對《查令十字街84號》的熱愛動手開始翻譯其中的章節(jié),F(xiàn)在世間已無查令十字街84號的舊書店,但英國文學(xué),古本圖書,倫敦巷陌,書中的這些話題仍不斷激起后來者的思念和共鳴。廣播、舞臺和銀幕也鐘情于這本愛書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書迷到倫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漸漸地,《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書中所選的資深書評人張立憲的文章中點到書中十分動人的元素:“我想,當(dāng)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xiàn)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zé)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 作者簡介: 海蓮·漢芙(Helene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費城。絕大部份的歲月都在曼哈頓島渡過,一生潦倒困窘。漢芙生前從事最多的工作乃是為劇團修審劇本;并曾為若干電視影集撰寫劇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記體的紐約市導(dǎo)覽《我眼中的蘋果》(AppleofmyEye,1977)、半自傳的 目錄: 序:書緣·情緣 譯序:關(guān)乎書寫,更關(guān)乎距離 查令十字街84號 注釋 附錄 有這一道街,它比整個世界還要大 愛情的另外一種譯法有個朋友曾經(jīng)說:人們到了英國,總能瞧見他們想看的。我說,我要去追尋英國文學(xué),他告訴我:“就在那兒!”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xiàn)上一吻,我虧欠它和良多……——海蓮·漢芙查張立憲 “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xiàn)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生活中發(fā)生了一樁小小的笑話。一位朋友在英國,按照我的介紹,某一天逛倫敦的書店一條街——查令十字街,并到84號朝圣。奈何那里已經(jīng)改為一家酒吧,只是在門邊掛個銅牌 ,上書“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舊址,因為海蓮·漢芙的書而聞名天下”。收銀小姐看著她笑問:“為那本書來的吧?”她只好狠狠地點一瓶紅酒,并為我買了期待已久的書《查令十字街84號》,然后寄往北京,還興沖沖地先用數(shù)碼相機將書拍了照mail過來,讓我預(yù)熱一下。結(jié)果,不幸的很,這本書在大英帝國的郵政系統(tǒng)兜了一個圈子,又回到了朋友的手上——她將收件人與寄件人的位置弄顛倒了。 其實以我的英文修養(yǎng),肯定啃不動原版書,但對于這本書,還是希望能保留一本,因為它被譽為“愛書人的《圣經(jīng)》”。 這本書講的就是一個紐約愛書人通過書信往來在倫敦一家古舊書店(書名即是這家書店的地址)淘書并建立深厚友誼的故事。來往的書信被她匯集成此書,成為讀書人的掌上明珠。 得到這本書并非易事。好在,根據(jù)原著拍攝的同名電影已經(jīng)有DVD出售,萬幸的是,我買到了,并且看了。該片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1986年拍就,片長100分鐘,擔(dān)綱主演的是演技派演員安妮·班克勞夫特和安東尼·霍普金斯,拍得真是無可挑剔。 之所以說是“萬幸”,是因為影碟被碟商譯成了一個聳人聽聞的動作片名字——《迷陣血影》。我敢擔(dān)保,即使你看到這張影碟,最大的可能也是與其失之交臂。這個異想天開的譯名惹惱了一個臺灣人,他叫陳建銘,是誠品書店古書區(qū)的員工,在沒與任何出版社聯(lián)系出版且未跟國外購買版權(quán)的情況下,就先譯出了全書。按照他的說法,這般牛勁發(fā)作,就是因為《迷陣血影》這個名字,而且影片的對白字幕也是慘不忍睹,“我翻譯這本書,多少也想為它贖點兒罪罷”。 恕我饒舌,復(fù)述一遍這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 窮困的女作家海蓮受不了紐約昂貴庸俗的古舊書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學(xué)評論》上的地址,給位于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后來被海蓮派去倫敦偵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活脫從狄更斯書里頭蹦出來的可愛鋪子”)寫了一封信,求購一些絕版圖書。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書就來了,那些書令海蓮的書架相形見絀。雙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達(dá)成,除了海蓮有一點點麻煩,她是個連付賬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更不用說將英鎊換算成美元了。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jīng)理弗蘭克除了滿足她購書的要求外,還得給她準(zhǔn)備英鎊和美元兩種發(fā)票。 溫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來的書信,很快就俘獲了遠(yuǎn)隔重洋的海蓮和弗蘭克。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海蓮就從美國給書店的店員們寄來火腿、雞蛋和香腸,讓他們吃到很久沒有見過的“完整而大塊”的肉。而弗蘭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開始在英國各地奔波,出入豪宅,為存貨不多的書店添置新品,踏破鐵鞋,為她尋覓難得一見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 海蓮不是沒想過去倫敦看看書店看看弗蘭克。她終于有了自己的積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費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著她留在了紐約。她只好給弗蘭克寫信:“我陪著我的牙,而牙醫(yī)卻在度蜜月,他的結(jié)婚費用是我出的……” 弗蘭克只好為她和剛剛登基的伊麗莎白女王祝福。 書照買,信照寫。 到了這一天,海蓮的信三個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蘭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海蓮馬上趕到查令十字街84號。走進(jìn)即將被拆遷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時,距離她第一次給這里寫信,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年。
|